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

1、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京剧起源于清朝,准确的来说是形成于清朝的乾隆时期 。
京剧的前身是徽班,四大徽班在进入北京之后,吸收了当地的一些剧种的特色,受到北京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京剧 。
京剧是咱们国家的国粹 , 发展已经有200多年 。京剧在刚出现的时候并不称之为京剧,而是称之为京调、国剧、京戏等各种不同的称谓,京剧的名字是清朝光绪年间才出现的 。
京剧形成之后迅速的发展,取代了各个不同的剧种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等多种动作,属于综合性的艺术 。
京剧的传承价值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 。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 , 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 , 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
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
清朝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 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 , 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

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2、京剧产生哪个朝代?清朝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 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 , 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 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 。"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 。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 。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
乾隆、嘉庆年间 , 北京文物荟萃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 。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 。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 。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 , "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 , 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在声腔方面 , 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 , 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 , 四大徽班"各擅胜场" 。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 , 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 , 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 。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 。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 。《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 。"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 。戏园之大者 , 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 。"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 。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 , 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 。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一说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 , 擅红生戏,声望极?。睹位霾尽芳袄畹瞧搿冻L复月肌罚?。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句) 。道光年间(1821-1849) , 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渐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贵、李六 。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说:"京师尚楚调 。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称于时 。"楚调即汉调,也就是西皮调 。可见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又推动了西皮调的革新发展 。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 。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 。《罗成叫关》(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 。声韵方面 , 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 。二黄的伴奏乐器,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废笛,而与西皮统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伴奏 。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 。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擅变到此已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不称京剧) 。另一种说法,认为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才算形成 。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 , 到唱念的字音、声韵 , 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 。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 。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 。同年 , 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润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冯子和之父)等 。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 。嗣后 , 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际云(想九霄)等 , 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
在这之前,约在咸丰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 。京剧进上海后 , 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 。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三麻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 , 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 。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梆子艺人田际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 。他的"灯彩戏"《斗牛宫》等,实为后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滥筋 。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 。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 。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下海" 。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夭津的票友 。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 。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 。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 。至20世纪初 , 南至闽、粤,东至浙江 , 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 , 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 。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787895.html
在1840年前后 , 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清末,徽班进京之后逐渐演变、融汇而成
这个…历史书上的记载是清朝中后期!
清朝
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3、京剧的起源是什么?京剧起源于乾隆五十五年,乾隆80大寿期间,原本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春四、四喜、三庆和春台也进京参见乾隆的80大寿的寿辰演出,在表演节目期间四大徽班与湖北的汉调艺人互相合作表演节目,并把各自的曲艺相互融合在了一起 。
京剧是起源于徽班进京后不久的北京,并且吸收了徽剧、汉剧、秦腔、昆曲等多个剧种的特色,而形成的剧种,主要腔调为皮黄腔 。
京剧的特点:
京剧是主要在徽汉两大剧种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多种地方腔调而形成的剧种 。其特点是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其吹打曲牌主要来自昆曲 。其最初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 , 已逐渐归并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生、旦、净、丑四行 。
其各行当都一套比较严格的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上各具特色 , 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表演艺术讲究虚实结合,最大限度的超脱舞台表演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
京剧起源于乾隆五十五年,乾隆80大寿期间,原本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春四、四喜、三庆和春台也进京参见乾隆的80大寿的寿辰演出,在表演节目期间四大徽班与湖北的汉调艺人互相合作表演节目,并把各自的曲艺相互融合在了一起 。
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4、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昆曲”占领着北京的戏曲舞台 。后来昆曲被封建统治者召进了宫廷 , 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昆曲不断地加工、修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间特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于是它在民间的地位就渐渐衰落下来 。此时,由“弋阳腔”逐渐丰富、衍变而来的“京调”开始风行 。
“弋阳腔”也叫“高腔”,诞生于江西弋阳一带,长期在民间流传 , 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它在流动演出中 , 不断地从各地戏曲中吸收营养、掘取精华 。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后,与北京的语言相结合,逐渐丰富、衍变,就形成了“京腔” 。
逐渐,“京腔”在北京称盛 , 盖过了“昆曲”的风头 。“京腔”演员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而不少“昆曲”演员也改演“京腔”戏 。这一时期,“京腔”也着实辉煌了一段时日 。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 。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 。首先,“安庆徽”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 “三庆班”入京祝寿,随后 , “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来 。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 。当时,被统称为“四大徽班” 。
“四大徽班”为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的庆典演出结束后,没有南返,留在了北京 。从当年的十月中旬起,他们就转入民间戏曲舞台献艺了 。
“徽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带,所以,又被称为“安庆徽” 。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声腔以〔二黄调〕为主,以〔昆腔〕、〔徽调〕、〔吹腔〕、〔四平调〕为辅,十分丰富 。“徽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情节动人,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演出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
“四大徽班”能同时走红于北京,原因在于,他们虽然同是“徽戏” , 却各具特色 。“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套的戏;“四喜班”擅长演以“昆腔”见长的剧目;“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观众长久看中老年的戏,乍看童伶戏 , 顿觉耳目一新;“和春班”的演员大多精于翻扑跌打,擅长武戏,而当时北京戏曲舞台上武打场面很少,自然感到新奇瞩目 。在当时北京城内,大街
“徽”、“汉”两个剧种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鉴、不断改进,再加上受北京语言的影响,声腔逐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时人们把这种发生变化后的唱腔称之为“京调” 。
“徽戏班”的挑梁演员程长庚和“汉戏班”的著名演员余三胜 , 为了生计,北上至京,分别加入了当时在北京的“三庆班”和“春台班” 。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张二奎“下海”后,从“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 。他们的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他们凭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渊博的艺术才能,在“京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地方戏曲“声腔”、“表演”之精华,融会贯通,纳为己用 。他们保留了“徽戏”的激昂,“汉戏”的委婉 , 吸取了“昆曲”的小巷,随时可以听到对“四大徽班”的赞扬之声 。“徽戏”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戏园几乎都被“徽戏班”占领 。
清嘉庆、道光年间,“汉戏”也流传到北京 。“汉戏”旧称“楚调” , 也叫“汉调” , 声腔以〔西皮〕为主,以〔二黄〕为辅 。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衍变为“襄阳腔”,后又经过当地艺人的融汇 , 才演变为 “汉戏”的〔西皮〕 。湖北黄陂、黄岗的“二黄腔”经过不断改进发展,才衍变为“汉戏”的〔二黄〕 。
“汉戏”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早期就经常同徽戏相互影响 。“汉戏”进京的时候,北京的舞台上正被声势浩大的“徽戏”所占领 。“汉戏”若单独成立班社,实难与“徽戏”匹敌 。所以“汉戏”进京后,很自然地加入了“徽戏班”,形成了“徽”、“汉”合班的演出方式 。这就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静穆、“乱弹”的繁茂 , 对 “京调”进行了不间断的创造和革新,逐渐使其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 。终于,在咸丰年间,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诞生了 。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晋京,到京剧的诞生,。大约经历了六十年左右的孕育过程 。
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 。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
清朝
1790年徽班进京
清朝正式形成吧
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5、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问题一:京剧始于什么朝代,创始人是谁?京剧创始人—程长庚
京剧创始人—程长庚
程长庚(1811-1880) , 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县程家井人,盯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活动家,京剧的创始人 。他十几岁时便入家班“四箴堂”学戏 。初次登台 , 一鸣惊人 。进京后誉满京都 。道光至光绪初年,长期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京都梨园公会“精忠庙”会首长达30余年,名列同光十三绝之首 。文宗皇帝曾卦赏五品顶戴,慈禧、慈安太后也有过赏赐 。他博采众长,凝众多优秀弹腔高手之心血,集弹腔艺术之精华 , 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熔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演变剧种――“京剧” 。程长庚因此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伶圣”、“剧神” 。
程长庚嗓音浑厚,唱腔高亢饱满,字正腔圆 。善于用他那高、清、亮的嗓子,吸收昆曲、京腔、汉调的演唱技巧,演唱起来“声情交融”,有“刚健沉雄,大气磅礴”,“穿云裂石”、“余音绕梁”之势 。艺术上重视人物塑造 , 长于表现典雅庄严的风度 。他擅演老生,与当时的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 。他所演的《文昭关》之伍员、《取成就》之刘璋、《群英会》之鲁肃以及《战长沙》之关羽均著名 , 后来演出大多宗程 。
程长庚管理戏班严肃认真以身作则,曾为维护本班全体利益,坚持拒演“大老板” 。后代不少著名京剧老生 , 多受其培育,如孙菊仙为其北子,谭鑫培为其义子,汪桂芬为其琴师,杨月楼则为其指定之三庆班班主继承人 。晚年创办三庆科班,先叫“小荣椿科班”,后改为“四箴堂科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着演员 。
程长庚站在中国丰厚的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推动了徽戏向京剧的嬗变 。他以匠心独运的唱腔艺术 , 声容殊众的老生艺术 , 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技艺超群的导演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 , 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丰碑 。
程长庚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安徽人民的荣耀,更是潜山人民的骄傲 。人民不会忘记这位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增添珍品的伟大艺术家 。在1990年徽班晋京200周年之际,1991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0周年和1996年程长庚先生诞生185周年之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 *** 联合主办了纪念和学术研讨活动 。1996年5月潜山县又建立了程长庚陈列馆,展出有关程长庚实物、图片等资料300余件 。1991年,程长庚故居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这是我能找到的,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问题二: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清朝
1790年徽班进京
问题三:京剧起源于什么年代,有什么光辉历史 10分 中国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 。1790年 , 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 。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 。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 , 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 , 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 它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述故事 , 刻划人物 。京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男性)、旦(女性)、净(男性)、丑(男性、女性皆有)四大行当,此外还有一些配角行当 。脸谱是京剧中最有特色的艺术 。人物的忠奸、美丑、善恶、尊卑 , 大都能通过脸谱表现出来 。比方说,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蓝色喻意刚强勇猛 , 黄色表示人物残暴,金色和银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通常认为,18世纪末是京剧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 。当时,不仅民间戏曲演出很繁盛,皇宫内戏曲演出也很多 。因为皇家贵族们都喜爱京剧 , 宫廷内优越的物质条件为京剧的表演、穿戴规制、脸谱化妆、舞台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宫廷与民间的戏曲相互影响,使京剧获得空前发展 。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是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繁荣的标志是诸多流派的产生,最著名的是梅(梅兰芳1894-1961)、尚(尚小云1900-1975) , 程(程砚秋1904-1958)、荀(荀慧生1900-1968)四大派别 。不同京剧流派都拥有一大批著名演员,他们活跃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舞台上,京剧艺术舞台盛极一时 。梅兰芳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 , 他8岁学戏,11岁就登台演出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30年,梅兰芳又率团到美国访问演出 , 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 。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京剧又有新的发展 。特别是作为传统艺术精华而得到中国 *** 的大力扶持 。如今,北京的长安大戏院长年上演京剧剧目,每年举行的国际京剧票友大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京剧爱好者,京剧还是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中的保留项目 。
问题四:戏曲发源于哪个朝代至少唐代已经有戏曲 , 元朝达到兴盛
问题五:京剧发源于什么时期?【京剧发展史】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 。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 。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 。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 。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 。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 。‘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 。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 。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 。该班以武戏见长 。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 。“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 。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 。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 。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 。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簧、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 。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 。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 。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 。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 。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 。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 。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 。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 。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 。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
问题六:京剧的起源与发展大概在哪个年代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 。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 , 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 , 大量的湖广演员进京表演,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造成剧团的大融合,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 。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 , 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
问题七:京剧脸谱起源清朝什么时期乾隆末年,京剧的形成大约在150年前左右 。
问题八: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 它形成于我国的哪个朝代京京剧形成到底多少年?有两种说法:150年或200年 。在戏曲史界尤其在群众中有些争议但此较准确的应是150年左右 。而梨园 春 是有唐代杨贵妃那流传下来的
【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京剧起源于哪个朝代?】问题九:京剧中的京指的是哪个朝代的京城京剧大约是清乾隆年间 , 由徽调班社来京后和湖北汉调等融合影响,并吸收一些昆,秦唱畅和表演方式 。逐渐形成的剧种 。
所以这个京 , 指的应该是清代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