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安徽高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库( 八 )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 , 淡磨明镜照檐楹 , 更作荷心万点声 。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
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 , 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 , 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 。
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 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 , 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 。
诗既写出了静态 , 又写出了动态 , 以静显动 , 又以动衬静 , 动静结合 , 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 , 分别作了提示 , 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 , 答什么” , 不要漏掉一些要求 , 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 。
当然 , 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 , 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
 , 情深而不直露 。
首句点明...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 , 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 , 本文对之加以例析 , 供大家参考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
所谓意境 ,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 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切忌空洞 , 要答具体 。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 四野青绿 , 江水映日 ,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 泥融土湿 ,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 日丽沙暖 ,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 , 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 , 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 或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 要准确答题 ,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 , 如“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托物言志 , 如《墨梅》、《石灰吟》 , 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 , 如“半亩方塘一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一般是哲理诗 。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 , 分正衬和反衬 。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反衬又有动静衬 , 如“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声寂衬 , 如“日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 ,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