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手抄报内容 走进诗词手抄报内容( 五 )


各个编辑小组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海燕、美人鱼、超人等等,小组之间还展开了竞争,优胜组的大名醒目地写在报上 。
学生的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了,不仅有了预定的收获,而旦有了学生自己的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读写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班内形成了团结、协作、创新的良好氛围 。
轻叩诗歌的大门手抄报资料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 。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 。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 。
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
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
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 。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
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 。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 。
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 。
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 。
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 。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 。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 。
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 。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管理机构,负有采编民歌民谣,配乐演唱的职能 。
后人将乐府机构配乐演唱的歌称名为汉乐府诗 。
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 。
有的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有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以及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如《孔雀东南飞》、《上邪》、《有所思》,有的对社会下层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如《东门行》、《妇病 行》、《孤儿行》,等等 。
而《诗经》以抒情为主,汉乐府长于叙事铺陈,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完全成熟 。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第一叙事长诗 。
汉代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 。
到东汉,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试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诗,写得质木无文,极少诗味,但是是现存最早文人五言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