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年轻的古诗词 勉励年轻人的古诗词( 四 )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
形容自己又年长一岁,容貌可以老去,心里永远年轻的古诗好文有哪些...形容自己又年长一岁,容貌可以老去,心里永远年轻的古诗好文有:1.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
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2.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诗酒趁年华 。
____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3.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____杜秋娘《金缕衣》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5.韶华不为少年留 。
恨悠悠 。
几时休 。
____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
____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7.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 。
____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
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9.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0.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
____曹雪芹《唐多令·柳絮》11.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____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1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____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13.春未绿,鬓先丝 。
人间别久不成悲 。
____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14.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