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产生 诗与诗词的区别( 五 )


诗是怎样产生的 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
这便是诗的起源 。
它源于宗教 。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 。
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 。
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
首先我们谈谈诗与画的本质;诗与画的相同之处,都是表现客观世界的现象,但是本质上差别却是异质的 。
诗歌与绘画在内容、塑造的形象,塑造形象的媒介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
在内容上,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外在形象的艺术再现,它有留住客观事物外貌的倾向 。
而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它回避精确的描绘,客观事物的表现是由诗中所抒之情暗示出来的 。
绘画塑造的是客观事物的视觉形象,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它借助想象而不是借助视觉 。
还有一种情形,诗歌有时也塑造景物形象,在诗中形成画面 。
但这种画面是不确定的,是随着诗人或读者的想象而变化的 。
而绘画是静止的形象,是事物某一种特定时刻的形象 。
反之诗歌的画面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动的,而绝非静止 。
从塑造的形象的媒介看,绘画塑造形象的媒介是线条和色彩,而诗歌塑造形象的媒介是语言 。
色彩和线条只能精确地再现客观世界,它在表现复杂的主观世界中就受到极大的限制 。
语言这种媒介却不受任何限制,它擅长表达复杂而微妙的精神世界,所以诗与画是异质的 。
同样如此,诗与音乐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 。
虽然他们的形式特征相同,即诗歌和音乐都具有节奏感和音调起伏变化 。
虽然音乐在表现主观世界方面比绘画有更大的自由,但它却走得更远 。
它用节奏感和音调这两种抽象的符号去表现社会生活,太没有确定性,带有强大的随意性 。
艺术家的情感在音调里只得到了象征性的表达 。
音乐表现的情感缺乏绘画内容那种明确性和具体性 。
它走向了绘画的另一个极端 。
诗虽然寻求音乐美,但诗绝不只是节奏和音调,它不是单纯的声音艺术 。
诗的主要媒介是语音而不是声音 。
声音在语言中的表现只是一种语调,所以诗歌的语言是义与音的交融后产生的“特殊语言”我们可以从朗读文章与朗诵诗歌中体会出来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远远比音乐具有明确性 。
而诗歌远远打破了音乐的局限,给感情世界以更深邃、充实的内容和明确、清楚的外貌,它是音乐的“提高” 。
所以诗与音乐是异质的 。
我们从探索诗的文体可能的角度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把握了诗的本质内涵 。
视点是创作主体与对象的独特关系 。
视点分为外视点和内视点,不同的视点带来不同的文体可能性 。
散文与绘画相近,散文以占有时间的人工符号——语言作媒介,绘画以占有空间的自然符号——色彩与线条作媒介,二者都有留恋自己关照对象的外貌倾向 。
无论在表现上采用写突还是象征,二者的视点都是外视点、具象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