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诗词 陈寅恪 诗词成就

陈寅恪 诗词 陈寅恪 诗词成就

【介绍陈散元和他的诗词】作业帮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一)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 。
他的治学观点,认为文化超越于政治、经济、民族之上 。
因此,在治史实践中他追求这种“超越” 。
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文的研究卓尔不群 。
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此话未必妥帖,但不失为一家之说 。
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论再生缘》和《元白诗笺证稿》都将传之于后 。
在政治上,“在解放前夕国共两党对峙时,他似乎更不喜欢国民党”,对“八一九”清华大搜捕深为反感,在教授的某些反蒋宣言上,他也签名 。
有学生被捕,他立即表示愿意保释 。
1947年国民党以防共为名,在北平搞大搜捕,北平十三位大学教授联名宣言强烈谴责这一行为,他是列名者之一 。
1946年他身体不好,梅贻琦劝他休养一两年再上课 。
他不肯:“我拿国家薪水,怎能不干活!”朴素的语言,反映了他忠于国家民族的崇高精神 。
陈寅恪是诗人,他往往用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冒险从香港回大陆,在海上吟有“万国兵戈一叶舟,故邱归死不夷犹”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眷念与热爱 。
1957年元旦,他撰新春联:“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 。
”当是对党的“双百”方针的拥护 。
肃反期间,中山大学的副校长龙潜当众污蔑陈寅恪的一首诗是怀念台湾日月潭的,并公开在大会上声言:“你不坦白,就枪毙你!”陈寅恪在1956年六十六岁生日寿诗中有:“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 。
”以示愤慨 。
龙潜因极左,高教部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后,陈寅恪的气大概也消了些,数年后在另一诗抄稿中改为:“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 。
”显然是心情舒缓多了 。
但他慨叹生命最后的二十年,中山大学没有主动安排年轻学子跟他学习,助手黄萱是他私请的,最后又被撵走 。
他叹曰:“纵有名山藏诗稿,传人难遇又如何?”新中国的发展强大,他也为之欢欣鼓舞 。
当原子弹试验成功时,他激动地说: “我国有了足够的自卫的能力,便可不必依赖他人的保护伞了 。
”怎能说他对祖国不热爱、对政治不关心呢?大概真的“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他的礼遇或许是独一无二的 。
且不复述1953年科学院礼聘他北上,他以“弟畏人畏寒,故不北行” 谢却;也不说中大副校长陈序经沿袭岭南大学为陈保留的传统做法:陈可以不参加除上课以外的任何活动;就说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相继叩访、嘘寒问暖,已足令人动容 。
1956年陈毅由广东省省长陶铸陪同到陈宅探访并谈文论道 。
陈毅走后陈寅恪十分感慨:“没有想到共产党里有这样懂学问的人 。
”并找陈毅的诗作来读 。
1959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探访,“是想看看陈寅恪的藏书” 。
陈寅恪本不想见,后经陈序经再三劝说见了 。
1961年与郭沫若会见 。
郭主动对过去两人的不快作了“解释”,并征询陈寅恪有何希望和要求 。
陈真挚地提出应组织力量整理出版《文苑英华》;并云需要图书资料和因写《钱柳因缘》希望得到特制稿纸 。
郭沫若慨允并践诺 。
1962年胡乔木过访,由陶铸陪同,“以学生见老师的心态走到陈寅恪的跟前” (30年代胡乔木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 。
“陈寅恪频频发问,胡乔木尽量委婉地解释”,诸如谈到国家近年经济形势时,陈寅恪发问:“为何出现那么多的失误?”胡乔木笑答:“就好比在一个客厅里将沙发、台椅不断地搬来搬去,目的是想找一个好的位置,所以就免不了产生搬来搬去的失误,就好比是经历一场地震一样 。
” 3当陈寅恪问及他的著作为何迟迟不能出版时,“胡乔木以八个字回答陈寅恪的八个字发问:陈曰‘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答‘出版有期,盖棺尚远’” 。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二)因胡乔木、陶铸的过访,陈寅恪作《壬寅元夕后七日,二客过谈,因有所感,遂再次东坡前韵》中有两句值得玩味:“南国有情花处处,东风无恙月年年 。
”还有章士钊和竺可桢等社会名流的造访 。
相映成趣的是康生步胡乔木后尘探访,来得突然,“校长办公室一与陈宅电话联系,才知陈寅恪病了,正在卧床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