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词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四 )


(2)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 。
《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
(3)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 。
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 。
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4)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 。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 。
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 。
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 。
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
如何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语文有效预习的实践研究 科研课题计划如何有效做好语文预习课前预习课文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的,但是有不少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读一遍课文就算是预习完课文了 。
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对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做了以下几点要求:1.读准读顺课文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是不认识的字词 。
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
而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字要么读半边,要么把他放过不读 。
这就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 。
如果要想把课文读顺,光光只读一两遍是达不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拿到新课文后要反复读课文,特别是文中难读句子,就更需要反复读 。
而在课堂上,我们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 。
由此可见,课前能读准读顺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 。
2.圈点标注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
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
再则可以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打上“?” 。
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 。
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更好 。
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学生预习时对“醉里吴音”一词产生了疑问,课堂上该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问反而激起了同学的探究的欲望 。
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讨论,并联系上下文及文中的插图进行引导,学生才豁然开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却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的真实流露 。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的满满的,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
3.理清课文思路预习时,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
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原文照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表达 。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
4.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 。
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
如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什么用“桂花雨”作为课题?《童年的发现》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预习时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