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古今读音不同例子 古代诗词误读的例子( 二 )


真正的爱书家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学问 。
他是将书当作了友人,将读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 。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
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
” 他是说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 。
强调读书重在求意 。
他还主张读书不必求“全”,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 。
” 倡导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为我所用 。
朱 熹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
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 “朱子读书法” 第一,循序渐进 。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 。
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 。
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 。
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
”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
第二,熟读精恩 。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 。
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
第三,虚心涵泳 。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 。
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 。
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
第四,切已体察 。
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
”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
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
第五,着紧用力 。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 。
”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 。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
” 第六,居敬持志 。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 。
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

【诗词中古今读音不同例子 古代诗词误读的例子】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
”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
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
” 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
现代诗与古代诗词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诗歌的特点在于其的抒情性和音乐性,以及其的语言精辟的形象性.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种类 。
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与叙事诗 。
但有一点,就是每一个时代的诗歌作品都记录着当时人们风俗,感受和向往 。
它们分别记录它存在的那个时代思想境界 。
说得明白一点,不同时代的诗歌都是当时时代的艺术结晶 。
不同点:在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区分中,我所能言明的只能是彼此形式上的区别 。
古代诗词大多都有固定的格式与规则,而现代诗歌的格式并没有特定的格式 。
...远上寒山石径斜 。
“斜”字在我们小学的时候(八几年),读音是“...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存而不混用,即“双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