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古今读音不同例子 古代诗词误读的例子( 三 )
我是极力赞成第四种主张的!而且,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 。
言归正传 。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两个问题的顺序对换了 。
一、“入声韵”失传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 。
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 。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
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 。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客”、“绿”),其次是阳平(如“国”、“直”),还有阴平(如“屋”、“出”),最少的是上声(如“铁”、“北”) 。
但是,入声并没有失传,许多地方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 。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保留着入声 。
江淮、西南以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方言保留着入声 。
山西、内蒙古也保留着入声 。
据本人所知,粤语和潮语中的入声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
方言里的入声多数发音短促,有塞音的韵尾,或收-g[-k]、-d[-t]、-b[-p],如“六”、“八”、“十”的广州音[lug6]、[bad3]、[seb6] 。
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的,如长沙音 。
因此,“入声韵”根本没有失传 。
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
有位先生讲得直截了当:“要解决平仄的‘神秘’,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统一的‘中国话’(普通话),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拼音决定音调平仄 。
”避难就易,删繁就简,轻松自在! 网上还有些人说:“本来就是‘旧瓶装新酒’,为什么非要‘旧瓶装旧酒’?”我说:错了!词谱的要求是“瓶”不是“酒” 。
除非你不“装”,要“装”就千万不能把“旧瓶”改造为当代的“易拉罐”然后再“装”! 多年前,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墙报评议会上,有位仁兄为自己不押韵的“七律”辩护:“八个七字句的诗就叫七律 。
”我当场补充道:“还有五个韵,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仁兄还不知道人们为啥大笑 。
在“装酒”之前,最起码的是弄清哪是“瓶”哪是“酒” 。
二、“入声韵”如何读? 我猜问题的意思是如何用普通话读诗词中的“入声韵” 。
除了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化以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经常会碰到“声调不合律”和“不押韵”的问题 。
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
秦楼月 。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音尘绝 。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李白《忆秦娥》) 这是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咽”、“月”、“阙”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但都还是仄声,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
问题是“别”、“节”、“绝”已转化为阳平,因此读起来少了点押韵感 。
又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苏轼《念奴娇》上阕) 除了上述的入声演变外,个别韵脚连韵母都转变了 。
例如“物”的韵母变为“u”,“壁”的韵母变为“i”,使人产生“不押韵”的感觉 。
但在完整保留入声的粤语中就没这问题,“物”读[med6],“壁”读[bég3] 。
那么,怎么处理这问题呢? 假如你坚持要“原汁原味”,就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 。
但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诗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主张这样做 。
把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脚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叶(xié)韵” 。
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至喜 。
”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 。
运用“叶韵”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等,这样就和谐了 。
- 歌颂人民解放军的诗词 歌颂教师的诗词
- 恬然的诗词 毛译东最好的十首诗词
- 静初的诗词作品 叶嘉莹的作品诗词全集
- 卢前诗词曲选 豆瓣 大学校园诗词曲选
- 初中古诗词 人教版初中古诗词大全
- 描写盼望的诗词 诗词花朵
- 古诗词中可以做口号的 适合做口号的古诗词
- 千秋岁 张先 千秋岁古诗词讲解 千秋岁张先
- 国家东部公园诗词 游北海公园诗词
- 关于古典诗词的中考满分作文 关于爱的中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