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诗词 莫友芝的笔筒( 二 )


他们的诗歌抨击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讴歌抗敌英烈,为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留下了光辉形象和历史画卷 。
稍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政权提出“弃伪从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纲领,革命领袖们的诗歌,以抒写吊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换地的气魄、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传达出广大人民的心声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起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
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梁启超响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推誉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旗帜 。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从咸丰以来到“庚子事变”前后的历史面貌,贯串着救亡图存、变法趋新和对卖国投降与顽固守旧势力所进行的斗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 。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林纾、蒋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侧重,以不同风格的诗歌,表现了呼号变法图强的共同主题和追求进步救国的志士激情 。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在诗坛上崭露头角,以诗歌为革命号角,将近代诗歌进一步推向新领域 。
秋瑾的诗激昂慷慨,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 。
稍后,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辛亥革命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社员发展至200余人,辛亥革命后,更剧增至10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倾向革命的文化人 。
其代表诗人柳亚子的诗是民主革命斗争的回响,他伴随革命历程,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发壮怀与激情,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
南社其他重要诗人陈去病、高旭、周实、宁调元、马君武、苏曼殊等也都表现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对自由、民主、国家富强的理想的热烈追求 。
近代是西学东渐、资本主义文明传...
清朝是什么诗歌清代诗人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朝;清代诗人创作之富,也是历代诗人无法相比的 。
明清鼎革, 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 中原板荡, 沧桑变革, 唤起了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 。
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即使一度仕清的文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 。
稍后的诗人及其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痛,但也感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诗篇 。
清代诗歌在艺术上不满元诗的纤弱、明诗的肤廓和狭隘,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
1.遗民诗人 清朝入关后的一段时间,诗坛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诗人的作品 。
据大致统计,遗民诗人达到四百多人,诗歌近三千多首 。
著名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浚、钱澄之、归庄等 。
这些诗人都能面对现实,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的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唤醒人心,复兴家国,包含着强烈的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着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
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篇章,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军,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 。
他们的诗作矫正了明代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和公安、竟陵诗人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
顾炎武从事抗清斗争多年,以恢复故国为志 。
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
他的诗共存四百多首,大部分是五言诗,以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
诗作不假雕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于杜甫,在清代评价很高 。
2.“江左三大家” 由明入清而又仕于清的著名诗人有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人称“江左三大家” 。
三人中,龚鼎孳较少特色,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故在此不作专论 。
而钱谦益和吴伟业均居于诗坛领袖的地位,钱宗宋诗,吴尊唐调,二人各立门户,都是清代首开风气的诗人,影响很大 。
以后清诗的许多流派,都不出尊唐、宗宋两途,都不出他们两人影响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