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诗词 莫友芝的笔筒( 三 )


作为主持诗坛近五十年的领袖人物,钱谦益论诗反对摹拟形似,也反对片面追求声律字句,主张写诗要“有本”、“有物”,强调时代、学问和遭遇的重要性 。
他主张转益多师,兼取唐宋,广收博取,推陈出新,对补救前后七子摹拟盛唐和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有清一代诗风,起了“导平先路”的作用 。
他推崇苏轼和元好问,他的追随者冯班说:“牧翁每称宋元人,以矫王李之失 。
”(《钝吟杂录》)在他的影响下,讲求宋元诗,蔚为风气 。
钱谦益本人的诗歌,主要是把唐诗华美的修辞、严整的格律与宋诗的重理智相结合 。
《初学集》中诗歌,愤慨党争阉祸,痛心内忧外患,也表达了失意之士的郁塞苦闷 。
他退居林下期间,为柳如是所写恋慕诗、唱和诗以及游黄山的一组诗歌,清新可诵;而描绘黄山壮丽美景的山水诗,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
经历了亡国之痛和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钱谦益的诗歌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朝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亡国者的失国之哀和耻辱之感,诗歌充满沉郁悲凉的情调 。
他的诗歌语言技巧高超,善于使事用典,也富于辞藻,这些对于重视雅致情趣的的清代许多诗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受他的影响,在他的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 。
吴伟业和钱谦益不同的是,他没有很强的用世之心,入清后也不再参加政治性的活动 。
但出于保全家族的考虑,他不得不屈身仕清,任国子监祭酒 。
但又感受到传统“名节”的沉重负担,自悔愧负平生之志,心情十分痛苦,时常自怨自艾,抑郁悲凄 。
死前遗命以僧装敛之,要求在墓碑上只题“诗人吴梅存之墓”,表现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难以自主的悲哀和对仕清的终身悔恨之情 。
3 .王士祯与康熙、雍正间的诗人 从康熙初年到中期,虽然抗清武装斗争尚未停歇,但大势已定,清王朝笼络汉族文人的政策也逐渐产生了效果 。
尽管坚持反清立场的遗民们仍不能甘心于这种历史的巨变,但社会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适应这种变化而成为新一代诗坛领袖的是王士祯 。
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他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受到了他的偏爱,而对杜甫、白居易、罗隐等人的诗歌没有兴趣 。
王士祯的神韵说对清代诗坛影响极大,成为清诗的一大宗派,他也获得了“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称号,做了五十年之久的诗坛盟主 。
但也有人反对他的神韵说 。
他的甥婿赵执信批评他“诗中无人”,袁枚则指责其诗为“所谓假诗”,主要是针对王士祯的诗歌不重视思想内容,很少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把诗艺搞得很玄虚,单纯作为个人消愁解闷、娱情遣性的工具的做法 。
清代中期的诗歌 乾隆时,王士祯...
我国古代有什么书法家 朝代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
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