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诗词 莫友芝的笔筒( 八 )


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他的父母在1818年放弃了西乡的田产,把家搬到东乡乐安里的垚湾,靠近其外家居住 。
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多 。
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 。
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终于在经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
他在经学和文字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二卷,《凫氏为钟图说》一卷、《亲属记》一卷、《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汉简笺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说文大旨》、《说文谐音》、《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等等 。
五、莫友芝 西南巨儒莫友芝(1811-1871) 字子偲,号郘亭,贵州独山人 。
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 。
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 。
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
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 。
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 。
官至知县 。
为晚请宋诗派诗人 。
六、丁宝桢 晚清名臣丁宝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 。
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 。
1863年,43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晋升为山东巡抚 。
光绪二年(1876年)升任四川总督 。
1886年,66岁的丁宝桢死于成都 。
他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 。
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令朝野震惊,至今被老济南人广为传说 。
七、黎庶昌 晚清大使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中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 。
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 。
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 。
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 。
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 。
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 。
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 。
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 。
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
在贵州的历史里出了那些名人,伟人1、赵旭:(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 。
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 。
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 。
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 。
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 。
曾任桐梓、荔波教谕 。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 。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 。
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 。
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 。
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 。
又有《播川全集》50集 。
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 。
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 。
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2、汪承潮: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 。
画家 。
工山水人物,能写真 。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
3、王立中: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 。
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
4、 安淦辛:清朝贵州水西人 。
奢香后裔 。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
5、陈钰:(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