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诗词 莫友芝的笔筒( 七 )


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 。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
起义失败后回家 。
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 。
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 。
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 。
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 。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 。
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 。
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
8、 谌厚光: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 。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 。
至仕归 。
9、胡万育: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 。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 。
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 。
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
10...
贵州的历史名人一、孙应鳌 一代帝师孙应鳌(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溢文恭,明朝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 。
著名朝廷大臣、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 。
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 。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擢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后为朝廷大理卿,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即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等 。
他当官勤于体察民情,善于调查研究,知识渊博,曾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 。
二、杨龙友 诗书画三绝杨龙友(1596-1646)名叫杨文聪,以龙友为字,又号山子 。
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龙友诞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 。
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吧 。
这里住着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杨师孔是个有学问的人 。
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意有所会,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 。
他自幼癖嗜山水,十岁即从父登临泰山,朝观日出暮谒月为“烟峦翠霭”所迷 。
天启四年(1624),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时年二十八岁 。
居南京,对秦淮秋月,流连忘返 。
偕同父亲畅游天台、雁荡,湖光山色,月影松明,冲惟相狎,恰如读旧书,见故人 。
遍历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迁,跌宕风流之气,大为抒发,于是为诗、为文、为画,成为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 。
杨龙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一个“得诗画之中三昧”的奇才 。
三、周渔璜 黔中诗帅周渔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
字渔璜,号起渭,一字桐埜,别号载公,贵阳青岩骑龙人 。
父亲周国柱有四子,渔璜排行第一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渔璜22岁乡试第一 。
三十三年(1694年),29岁时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
三十六年(1697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
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乡试正考官 。
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读 。
五十年(1711年)简任顺天学政 。
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读学士 。
五十二年(1713年)晋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检阅浙江、江南两省兵 。
五十三年(1714年),终因操劳过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
四、郑珍 西南巨儒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 。
生于遵义西乡天旺里一个仅有几亩薄田的农家 。
自幼勤奋好学,记忆力过人,寓目辄能背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