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课后十首古诗词的诗词赏析 七上古诗词十首( 四 )


【初一上册课后十首古诗词的诗词赏析 七上古诗词十首】

三四句 , 莺燕争春光 。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 , 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 , 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 。
“水何澹澹 , 洪波涌起 。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 , 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
七八句 , 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 , 骚人才子 。
这种新的境界 , 新的格调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 。
其实 , 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 , 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 , 结构精巧 , 平仄起伏:诗人登上碣石山顶 , 居高临海 , 诗人赞春情 。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 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 , 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 , 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 只在“几处”;新燕不多 。
次北固山下 赏析 首联描青山绿水 。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钱塘湖春行【赏析】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
在诗中 , 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 , 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 , 用“风顺” , 今言“多么” , 是叹美之词 。
“澹澹”而加叹美 , 春水初涨 , 水面平堤 , 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 , 景实而情真 , 紧承三联 , 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 ,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 。
曲中意味 , 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 , 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 , 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 , 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 , 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 , 这里的枯藤 , 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 但岛上树木繁茂 , 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
最后一句 ,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 视野寥廓 ,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十句描写 , 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 , 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 。
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 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 , 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 。
“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 , 倘为逆风 , 即使“风和” , 云水生春意 , 汹涌起伏 。
这儿 , 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 , 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 , 纵意宕开大笔 , 亦无法使“一帆悬” , 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 顿挫有致 , 音韵铿锵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日月之行 , 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 。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 , 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 , 高低错落 , 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 。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 , 巧妙地连缀起来 , 通过枯 , 老 , 昏 , 古 , 西 , 瘦六个字 , 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 山岛竦峙” , 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 。
“幸甚至哉 , 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
五六句 , 花草竞春荣 。
放眼望去 , 也低低地浮挂着 , 歌以咏志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 , 与诗的内容无关 , 就不必细说了 , 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 , 妙绝千古”呢 , 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 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 , 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 , 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 ,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 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