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诗词 土尔扈特部东归( 六 )


《清史稿》《皇朝藩部要略》等历史文献均明确记载了如下相似内容:渥巴锡率部到达清朝边境后,将军伊勒图派人询问来意,渥巴锡与其台吉、喇嘛计议数日后,始以投诚为词 。
中国学者则大多坚持认为渥巴锡早就深受「民族向心力和祖国文化认同」的感召,因而不辞劳苦主动归顺大清 。
这种观点同样能找到很多史料文献上的证据,特别是大清有一位极为自信的乾隆皇帝,在土尔扈特尚在东归途中,满朝文武颇多疑虑之时,就已未卜先知,坚定认为土尔扈特部是真心归顺,而之后的历史事实果然也全都应验 。
不过,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一行人后,大皇帝对当初的判断显得不那么自信了 。
对渥巴锡东归动机的疑虑,让乾隆帝下决心对土尔扈特严防死守 。
好在,土尔扈特部在东归途中损失了大部分人口,为清朝的顺利安置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
剩余部落人口被拆分安置,各部分远远隔开 。
渥巴锡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获得伊犁附近的原准噶尔牧场 。
...
“土尔扈特东归”是怎么一回事? 讲述的是被迫西迁到沙俄境内的中国蒙古部落回归祖国的故事 。
这件事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 。
早在明朝末年,在中国天山北部的塔尔巴哈台(仅新疆塔城)及其以北地区,活跃着一支游牧部落,他们是明末漠西厄鲁特蒙古部落的一支 ——土尔扈特部 。
由于受到准葛尔部的欺凌,他们于17世纪20年代向西迁徙,来到额济勒河(仅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建立起新的游牧生活 。
然而,沙俄势力向南扩张,土尔扈特部开始受到沙俄的残酷奴役压迫 。
但他们一直进行英勇的反抗,始终没有屈服 。
清朝建立之后,他们多次纳贡,向康熙皇帝表达对祖国的向往,康熙帝也派官员进行抚慰 。
直到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人举行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然后开始踏上返回祖国的艰难历程 。
沙俄政府派出军队进行围追堵截,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在8个月长途跋涉之后,他们终于在伊犁河畔与清朝派来迎接的军队相遇 。
此时,出发时的17万人仅剩下7万人,他们的回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回归后的土尔扈特部收到清朝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妥善安排,重新开始了安稳的游牧生活 。
土尔扈特是哪儿的民族国内的土尔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部分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零星居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土尔扈特人,他们是和鄂尔勒克所领牧民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余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专区和塔城专区,还有的零星居住南疆北疆各地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居住着原渥巴锡汗所领南路旧土尔扈特盟牧民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博湖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其它居住在州内各县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有4万多人(金向宏主编《巴音郭楞古自治州志》第236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
),其中和静县近3万人,焉耆3千多人 。
博湖县2千多人,库尔勒市有2千多人,和静县的百分之八十的土尔扈特人从事畜牧业,其余从事农业、服务业等,焉耆回族自治县和博湖县的土尔扈特人主要是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业,库尔勒市的主要是政府公务员及他们的家属子女 。
农牧民仍然信仰藏传佛教,巴州的土尔扈特人仍然保持着注重子女教育的遗风,他们无论穷富都让子女达到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标准,如果子女考上高中、大学,都力争供其上学,有的农牧民实在家贫没有能力供子女上学,部落的人就互相帮助供其子女完成学业 。
他们的子女一般受教育程度都较高,如果那一个人不送子女上学,就要受到众人的谴责,甚至告到喇嘛和行政领导那儿,直至劝说、命令送其子女上学为止,巴州的土扈特人的女很少有文盲 。
生活在塔城地区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土尔扈特人是原策伯克多尔济所领北路旧土尔扈特盟牧民的后裔 。
主要居住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其余居住在额敏县、裕民县和伊宁市,人口20000多人,大部从事畜牧业,少部分人从事出口贸易加工工业,主要以织毯、制革为主 。
由于离边境较近,比较注重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知识,对畜群注意引种改良,发挥杂交优势,使部落的畜牧业发展较快,并经常主动地和其它土尔扈特部落进行良种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