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郑成功诗词对联 郑成功诗词( 四 )


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 。
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此文虽不长,但三次描写蒋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 。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中,曾经发生过六次宗派主义斗争,其中两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 。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郑振铎听说郭沫若到了上海,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盛情邀郭于闻名的半淞园饭店,请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帮助把该会的《文学旬刊》办好 。
当时他许诺“尽力帮忙” 。
可是话音未落,他不仅未予帮忙,反而急急在他主办的《创造》季刊广告和《创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责文学研究会里的人“垄断文坛”,是“假批评家”,“存在着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声称要把他们送“到清水愤(和)坑里去和蛆虫争食物”;并攻击、丑化茅盾,耻笑他身材短小、牙齿外露,像只“耗子”,从而挑起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首场论战,涉及批评、创作、翻译等多方面的问题,前后耗时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和实绩收获 。
第二次是失信于鲁迅 。
其表现更为不佳,做法更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
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于11月初由香港回到上海 。
(公开)不几天,他即主动派蒋光慈、郑伯奇、段可情前往鲁迅住处,邀请鲁迅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 。
鲁迅非常高兴,欣然同意,并主张不再另办刊物,恢复创造社过去的《创造周报》,作为共同园地 。
不久,郭沫若果然于12月3 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出《创造周报复活了》的消息,同时公布了特约撰述员...
古代姓邢的名人有那些?文中说,郑成功死后,原葬台湾,1699年他的孙子郑克爽(加土字旁)上书康熙,请求归葬祖茔 。
康熙准奏,并赐以挽联 。
联曰: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
还褒扬郑氏为忠臣 。
于是作者大发感慨:郑成功忠于谁?忠于清朝,忠于康熙吗?郑是主张反清复明的,多年武装抵抗,曾给清朝以沉重的打击 。
惟一的解释只能是,郑成功并不是忠于某一王朝,而是忠于自己的祖国,康熙看中了这一点,才允许郑氏归葬祖茔,才赠以挽联并褒以忠臣 。
为了坐实自己的看法,作者还对这副对联作了阐释,说:康熙“方知海外有孤忠”,乃是因为郑成功“敢向东南争半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了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
我看了,先是吃惊,这么点水平,就敢写这么言之凿凿的文章 。
继而是敬佩,说斗争历史上全是斗争,说统一历史上又全是统一了 。
作者对郑成功的认识,对这副挽联的理解,几乎可说全是错的 。
且以挽联为据,逐一析之 。
四镇是指明末福王据守南京时,驻防江北的四支部队,其中刘泽清驻淮北,高杰驻泗水,黄得功驻庐州,刘良佐驻临淮 。
镇是当时的军事建制,相当于现在的军 。
比如《明史》列传一六三《张慎言传》中就有这样的话:“首膺封爵者,四镇也 。
新改京营,又加二镇 。
”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均有实指,《辞海》郑成功条说的明白:“后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 。
永历十三年(1650年)与张煌言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 。
”据此可知,两岛指金门和厦门 。
诸王,指福王之后流亡南粤的鲁王、康王、桂王等明宗室王,史称南明诸王 。
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然是“无寸土”了 。
海外有孤忠,是说诸王失败后,郑成功据守台湾,仍奉明朝为正朔 。
上联主要说郑的事业,下联主要说郑的精神 。
换成白话便是:四镇各方,心怀二志,复明事业成了泡影,当此之际,将军以金门和厦门为根据地,向东南用兵,要争得半壁江山 。
南明诸王,居无定所,没有方寸之地,只有将军固守台湾一偶,彰显着复明的素志,世人方知海外有将军这样一位孤苦的忠臣呀 。
(抗志为一词,《辞源》有词条)也就是说,郑成功一直是抗清复明的,康熙也一直认为他是抗清复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