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诗词 关于磁州窑的书( 六 )


宋瓷纹样中,特别是花鸟一类,大量出现写实纹样、柿蒂、枣花等 。
宋代服饰纹样受画院写生花鸟画的影响,纹样造型趋向写实、鱼鸭等较为常见 。
几何填花的葵花 展开
历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么特点(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 。
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 。
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 。
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 。
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 。
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 。
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 。
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 。
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 。
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 。
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 。
圆虎子多为正烧 。
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 。
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 。
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 。
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 。
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 。
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 。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 。
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 。
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 。
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 。
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 。
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 。
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 。
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 。
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 。
香薰,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 。
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 。
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 。
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 。
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规律 。
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 。
常见的有朵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
隋青釉高足盘,南北方瓷窑皆大量烧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 。
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个双条形系,系高于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点 。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 。
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 。
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 。
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