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诗词( 四 )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 , 暗示月光的皎洁 , 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 , 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
飞天入月 , 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 , 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 , 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 , 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 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 , 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 。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 , 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 , 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 , 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
“起舞弄清影” , 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 , 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 , 我舞影零乱 。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 , 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 , 这中间的转折开阖 , 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 。
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 , 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 , 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 , 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 。
乘风人月 , 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 , 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 。
可是 , 今天读苏轼的词 , 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 , 暗示夜已深沉 。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 , 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 , 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 , 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
月圆而人不能圆 , 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 , 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 , 给人增添忧愁 , 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
接着 , 诗人把笔锋一转 , 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 , 月也有阴晴圆缺 。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 , 有亏损残缺的时候 , 她也有她的遗憾 , 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
既然如此 , 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 , 从古到今 , 作了高度的概括 , 很有哲理意味 。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 , 这里指嫦娥 , 也就是代指明月 。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 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 , 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 , 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 , 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
“但愿人长久” , 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
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 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 。
是独具特色 , 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
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 , 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 , 时值中秋佳节 , 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 , 情绪低沉 , 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
其立意 , 构思 , 奇逸飘妙 , 以超现实的遥想 , 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 , 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 。
在这里 , 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 , 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 , 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 , 人生体验与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