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的历史背景 诗词曲五首( 四 )
他对社会和个人命运无力把握,失去了信念与信心,确有看破了红尘的意味 。
在清末民初的一段时间中,佛,教和佛,学思潮盛行 。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不只将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作为个人奉献的精神力量,也把佛,教的彼岸说作为改造社会的参照 。
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李叔同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反,动,统,治不满,但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只能通过艺术作品抒发个人内心矛盾 。
从而出现了《送别》中的“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充满了感伤色彩和苦闷失望情绪的歌词 。
可以说《送别》的背后是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
这股思潮,对少年时代就推崇康、梁的李叔同,是会有影响的 。
在他的意念里,自己无力它顾,只有一心念佛,多多行善,才能使社会美好起来,已使天下苍生脱离苦海走向幸福的彼岸 。
在艺术领域,李叔同极富创造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缺乏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能力的人 。
他所钟情执著的艺术门类,又都比较抽象空灵,易于远离现实而接近宗,教 。
从小就有佛化倾向、在艺术上又进入了较高层次的李叔同,当他在现实中看不到人生价值和生命的终极意义时,是很容易到非现实中去探寻究竟的 。
1914年5月9日23时,北,洋,政,府没有等到预期的外援,以“国力未充,难以兵戎相见”为由,对外宣布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要求 。
5月25日,完成签字 。
消息传出,举国震怒 。
签约当天,湖南学生彭超留下血,书,愤然投,江,自,杀 。
北京二十万人到中央公园集会,捐款一百万元“救,国,基,金” 。
天,津,南,开,学,校的十七岁学生周,恩,来上街演讲,号召人们振兴经济、誓,雪,国,耻 。
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决定,全国各级学校以每年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称为“五,九,国,耻” 。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 。
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 。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 。
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 。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 。
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
其实,李叔同出家为僧的真正原因是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个人的身体疾病息息相关的 。
当时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交叉和反复,使得一向追随时代潮流,呼应维新变法,讴歌唱“民国肇造”的李叔同,感到难以适应 。
他对社会和个人命运无力把握,失去了信念与信心,产生了看破了红尘的观念 。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 。
1904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 。
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后于1915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便以J·P·奥德威的曲调配上中文歌词,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 。
《送别》用的是J·P·奥德威作的曲调,但李叔同本人在作词时对曲子作过少量修改,故《送别》与《梦见家和母亲》的曲子并不完全相同 。
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
《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 。
《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
- 五岳诗词 包含五岳的词语
- 杨树诗词 描写杨树的古诗词
- 诗人徐志摩经典诗词 诗人徐志摩属于
- 八一诗词朗诵 诗词朗诵
- 新概念作文品味中华诗词 新概念作文大赛
- 柑橘的诗词 关于柑橘的诗句
- 心灵空虚的古诗词 如何摆脱心灵上的空虚
- 李白诗词精选 李白存世的诗词有多少
- 描写 铁树 诗词 描写铁树的作文
- 浙江台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