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 叶嘉莹( 四 )


专于文艺心理学及楚辞研究 。
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艺文丛谈》,编注有《楚辞选注》等 。
因病于2008年12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
金开诚多年致力于美学心理学的研究,出版了多本专著,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术理论界备受尊重 。
近年来金开诚关注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发表了有其独特见解的书法理论文章 。
发表书法方面的学术论文有《中国书法艺术特征》、《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论》、《北京朝碑版的书法艺术――兼论南北朝两大书法艺术潮流》、《以“狂”继“颠”,气成乎技――怀素自叙帖赏析》《论秦汉简帛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书法艺术的动力与情性》,《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等二十余篇 。
合作著有《书法艺术美学》,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等 。
作品和传略载入多种辞书 。
3 周祖谟(1914~1995)语言学家 。
字燕荪,北京人,祖籍浙江杭州 。
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曾历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季刊》《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编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
他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最为丰硕的当属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 。
《问学集》(上下,中华书局,1966年)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
其中收录了他自1934年至1962年间撰写的各种论文共44篇 。
对古音、等韵、《切韵》及以前的训诂书等都提出了不少创见,陈述了他对汉语发展史、汉语研究史及历史方言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观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贵的研究线索 。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是其研究汉语音韵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
该书旨在探讨自周秦音至《切韵》800年间韵部演变的过程 。
《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4年)一书是他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 。
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
汉乐府诗歌与古诗(古诗十九首)有什么不同?内容: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
艺术: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
从内容上看,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 ,“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