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 叶嘉莹( 五 )


”[4](P79)由此可见,汉乐府民歌多反映当时社会,选题范围广泛,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比较狭小 。
当然其中也不乏共同关注的话题:1.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汉乐府诗中有大量的游子诗、思妇诗,如《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们生离死别颠沛流离的画面,这个家破人亡的游子,使我们联想到《十五从军征》中那个八十岁的复员老兵,可以想象,他的结局必然也是要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
游子思乡其实主要是思念着家中的妻子、亲人,而家中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日夜思念着外出的游子,如《饮马长城窟行》写妇人对外出的丈夫日思夜想,竟成梦寐:“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
”梦中固然甜蜜,但梦后更添一层相思 。
《古绝句》也写了一位闺中思妇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归之情,揭示了当时兵役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家人离散之苦 。
游子思妇的离别和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到了《古诗十九首》,表现这种主题的作品更多,占了一半有余 。
其中既有游子之辞,也有思妇之辞,思妇之辞又占其中的多数 。
如《涉江采芙蓉》写了一位漂流异乡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
游子涉江采芙蓉,又入泽采兰草,“采芙蓉”以遗“远道”之人,可见游子对亲人感情之深 。
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寄赠,惆怅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写出了游子与新人“同心”却无法团聚的痛苦心情 。
又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孤独难耐、飘零无着,被强烈的乡愁苦苦折磨的游子形象 。
再如《行行重行行》这样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此诗抒情脉络清晰,层层加深,突出表现了丈夫出行之远,别离之久及妻子怀念之深 。
《冉冉孤生竹》写了一个新婚女子与丈夫久别的怨情,不仅抒情浓烈而且文意起伏跌宕,把女子的怨情表达得真挚而强烈 。
同为写思妇之怨的其他如《青青河畔草》以生机盎然的春景,艳如春花的容颜,来反衬相思女子的孤独凄凉;《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神话故事,来写人间男女相爱而不能相会的痛苦离情,写得委婉含蓄,生动感人 。
2.都表现了追求人生的享乐和及时为乐的生活观由于生活动荡不安、祸福难测,汉乐府很多诗歌在哀叹生命短促的同时,希望通过及时行乐的方法来解脱自己 。
如《西门行》在“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的豪语之后,实际上却流露出内心无可消解的苦闷...
关于愁的古诗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朝代:宋代 | 作者:柳永原文:别岸扁舟三两只 。
葭苇萧萧风淅淅 。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
渐渐分曙色 。
路遥山远多行役 。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
一望乡关烟水隔 。
转觉归心生羽翼 。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
岁华都瞬息 。
浪萍风梗诚何益 。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
译文及注释译文远处的岸边有小船三两只,淅淅的风吹着刚长出来的芦苇萧萧做响 。
江心沙洲宿雁冲破晓烟飞去 。
残月照在小桥上,小桥上的白霜显得更白,天渐渐的亮了 。
远远的路上行人渐渐的多起来 。
往来的人,无论是坐车的还是乘船的,都是为了名和利 。
一眼望去故乡关河相隔遥远 。
突然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回家 。
愁云恨雨象丝缕一样牵萦着两地 。
日月相催,新春浦过残腊又到 。
年华转眼就过去 。
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有什么益处 。
还是回去吧 。
家中的玉楼里,有人在想我 。
注释⑴归朝欢:词牌名,柳永自制曲,《乐章集》注“双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