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 叶嘉莹( 六 )


双调一百四字,上下片各九句六仄韵 。
⑵别岸:离岸而去 。
⑶葭(jiā)苇:芦苇 。
班固《汉书·李广传》:“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 。
”萧萧:草木摇落之声 。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淅淅:风声 。
⑷沙汀:水中沙洲 。
破烟:穿破烟雾 。
⑸“溪桥”句:挂在溪桥边的残月的月色和霜色连成一片 。
⑹行役:指因服役或公务而跋涉在外 。
后泛指行旅 。
⑺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 。
轮,代指马车 。
桨,代指船只 。
⑻利名客:热衷仕宦、追求利禄的人 。
辛弃疾《霜天晓角·暮山层碧》:“一叶软红深处,应不是,利名客 。
”⑼一望:一眼望去 。
乡关:家乡 。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⑽归心:回家的念头 。
梅尧臣《送庭老归河阳》:“五月驰乘车,归心岂畏暑?”⑾愁云恨雨:指色彩惨淡,容易引起愁思的云雨 。
牵萦(yíng):纠缠;牵挂 。
⑿残腊:腊月的尽头 。
⒀岁华:年华 。
⒁浪萍风梗:浪中之浮萍,风中之断梗 。
形容形容人漂泊不定 。
⒂归去来:赶紧回去吧 。
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 。
但此处仅用其表面意义,无归隐之意 。
⒃玉楼:本指神仙所居之处,此处指妻子的居室 。
参考资料:1、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7-48 2、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40-144 赏析词的上片,词人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 。
“别岸扁舟三两只”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现江乡冬日晨景,所写的景物都是主体真切地感受到的 。
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水中沙洲上昨夜栖落的大雁收到惊吓,破雾而飞;天上一弯残月和溪桥上的晨霜上下辉映,发出冷暗的白光……这四句写出了肃杀、苍凉之感 。
“沙汀”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当是被早行之人惊起所致 。
“别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 。
“溪桥”与“别岸”相对,旅人江村陆路行走,远望江岸,走过溪桥 。
“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上路,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 。
残月与晨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 。
三、四两句十分工稳,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 。
“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暗示拂晓前后的时间推移和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 。
这样作一勾勒,将时间关系交代清楚,使词意发展脉络贯串 。
“路遥山远多行役”为转笔,由写景转写旅人 。
由于曙色已分,东方发白,道路上人们渐渐多起来了 。
水陆往来尽是“利名客”,他们追名逐利,匆匆赶路,点明这一点是为后文作铺垫 。
柳永失意江湖,正同这群赶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 。
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经常出现关河津渡、城郭村落、农女渔人、车马船舶、商旅往来等等乡野社会风情画面,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在词史上有开拓意义 。
从整个上片来看,词人笔下之景全为萧瑟凄凉之景,词人笔下之人尽是追名逐利之人,这些已显示出他对羁旅生涯的厌倦 。
词作自然地转入下片,抒发羁旅漂泊的哀伤和浓浓的思归之情 。
过片“一望乡关烟水隔”,承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 。
词人说“一望”,可即使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却是根本无法望见的;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 。
对于这种迫切念头的产生,词人作了层层铺叙,细致地揭示了内心的活动 。
“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象丝缕一样牵萦两地;“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说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有年光逼人之感 。
“岁华都瞬息 。
浪萍风梗诚何益”,“岁华”句延伸上文“新春”句意,流光转瞬,与天涯浪迹联系起来,更增深沉的感慨 。
“浪萍”和“风梗”是飘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