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诗词集 孟浩然诗词( 五 )


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
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
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 。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
孟浩然《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注解】: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
2、移舟:靠岸 。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
【韵译】: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评析】:??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
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
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
孟浩然的诗的特色孟浩然的诗的特色: 隐居闲适、羁旅愁思 。
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
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 。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
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
”(《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 。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
(《耶溪泛舟》)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
(《万山潭作》)诗不仅起着纪实的作用,而且融和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和天真的遐想 。
在他的眼光中,无论是沐浴在夕照清辉中的人物,还是嬉戏于水下岸边的鱼兽,寓目所见的一切,仿佛都化作会心的亲切的微笑 。
这些诗境,确有晶莹剔透之感 。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 。
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 。
如《彭蠡湖中望庐山》中:“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
中流是匡阜,势压九江雄 。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
”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 。
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 。
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 。
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 。
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 。
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 。
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