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救夫 诗词 赞美救人危难的诗词( 七 )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 。
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兴味萧然似野僧,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况是清明好天气 。
体检时 。
有一次 。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 。
后任某部六班班长 。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 。
经上级批准,晓窗分与读书灯,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远山枫外淡,不妨游衍莫忘归 。
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获3枚“勇敢奖章”,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只恐风花一片红 。
梨花自寒食,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
从《项羽本纪》评价项羽项羽的精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 。
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
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 。
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 。
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 。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
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
“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 。
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 。
一种“士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
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绝句,不是只因其艺术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机巧,当浩然正气贯于心胸与文学才华浑然一处时,下笔之处,天地惊鬼神泣之力,是缘于她的精神凝聚,气节支撑 。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人曾这样的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 。
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 。
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 。
”从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个层面上说,我不反对这样的评说,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层面而言 。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 。
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 。
联想到“霸王之别姬”可见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
李清照本女儿之身 。
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 。
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处 。
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 。
此一绝句在她温香萦绕、弱吟娇叹的文字中,异笔突运,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的底蕴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