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救夫 诗词 赞美救人危难的诗词( 八 )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 。
无法计数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华,在文学史上取得了浓墨重笔书写自己名字的资格 。
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情!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娇峙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提到项羽的精神,不能不去思考下楚人精神,纵观秦帝国灭亡的历史,楚国后裔们当是最大的胜利者,在整个抗秦力量中楚人身影也是令人敬佩的 。
不屈服,心怀信念,以及对秦国的痛恨 。
翻看历史,作为盟国,在秦征战其他诸侯国时,楚国没有丝毫疑心,信守承诺,楚最是无辜,最后遗恨而亡,败得糊涂啊 。
所以当秦军队攻入郢都时,许多楚人纷纷自杀殉国,在生还的楚人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传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在悲痛的时候立下了惊天泣地的雄心壮志,而且这一传言也通过项羽之手得以验证 。
也许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吧 。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西游记的内容简介《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 。
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 。
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
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
《西游记》文字以白话文为主,间有赞赋诗词,多用夸张、比喻手法,铺陈、排比句式,音调韵律铿锵,朗朗上口,适合高声说出或者唱出,平话、弹词、戏曲脚本痕迹很重,仿佛说书人或者戏台就在你面前,这样的语言极大发挥了音调韵律对人心理的作用,增强了感染力,其缺点则是说书人口吻太重,在生活中不容易用得上 。
白话文诙谐有趣,间或有狡黠、奸猾之处,颇有西域语趣;大量赞赋诗词,大量华丽绮靡辞藻铺陈堆砌,描绘出华丽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风光、妖魔洞府;刻画出形象毕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 。
让读者满眼珠光宝气、玉宇琼枝、如梦如幻、恍如仙境 。
这些“仙境”在佛教来说并非仅仅是幻象,确实是佛教统治理念下应有的风景,印度确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王公、贵族阶层,千百年来都能过上比较安康、富足的生活 。
佛教适合城邦制,往往能“饶益”一方土地!《西游记》更加市侩化 。
《西游记》大量降妖伏魔历险情节设计,与佛教重视“力”、“无畏”有关 。
《西游记》的文体实际上是一种佛经体,其构思、体裁、情节、表现方法均来自佛经故事,佛经故事大量使用幻想、夸张的构思方式;使用神变、分身、幻化(化人、化物、化境)、魔法、异变(地动、地裂、大火等)、离魂、梦游、入冥(地狱)、升天、游历它界(龙宫、大海等)等等情节,更多用比喻修辞方法 。
《大涅槃经》里提出八种:“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 。
”接着对它们举例作了解释 。
《大智度论》又指出“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 。
这即是所谓“假喻”和“实喻”,特别常用的还有所谓“博喻”, 即并列多种比喻 。
这些在具体作品里触目皆是,就不胜列举了 。
佛教的本生故事与《西游记》非常类似,在佛典翻译文学中,《本生经》或称《本生谭》是艺术价值最高、也最为普及的部分之一,被称为是古印度"民间寓言故事大集" ,是可与希腊伊索寓言并称的古代世界寓言文学的宝典 。
昙无谶所出《大般涅槃经》说:”何等名为闍陀伽经(《本生经》另一音译)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时所可受身,是名闍陀伽 。
“《本生经》的形成大体与集结佛传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