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报春的诗词 关于柳树的诗词( 三 )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 , 几回折尽复重生 。
五株斜傍渊明宅 , 千树低垂太尉营 。
临水带烟藏翡翠 , 倚风兼雨宿流莺 。
隋皇堤畔依依在 , 曾惹当时歌吹声 。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 , 灞桥攀折一何频 。
思量却是无情树 , 不解迎人只送人 。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 , 不教花作媒 。
细应和雨断 , 轻只爱风裁 。
好拂锦步障 , 莫遮铜雀台 。
灞陵千万树 , 日暮别离回 。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 , 年年先翠报春归 。
解笼飞霭延芳景 , 不逐乱花飘夕晖 。
啼鸟噪蝉堪怅望 , 舞烟摇水自因依 。
五株名显陶家后 , 见说辞荣种者稀 。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 , 暮来翻遣思悠扬 。
曾飘紫陌随高下 , 敢拂朱阑竞短长 。
萦砌乍飞还乍舞 , 扑池如雪又如霜 。
莫令岐路频攀折 , 渐拟垂阴到画堂 。
庭柳 【唐】姚系 袅袅柳杨枝 , 当轩杂佩垂 。
交阴总共密 , 分条各自宜 。
因依似永久 , 揽结更伤离 。
爱此阳春色 , 秋风莫遽吹 。
柳 【唐】张旭 濯濯烟条拂地垂 , 城边楼畔结春思 。
请君细看风流意 , 未减灵和殿里时 。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 , 映杏映桃山路中 。
会得离人无限意 , 千丝万絮惹春风 。
有关柳树的诗句那就是: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 , 也就是绿宝石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这是一首咏物诗 , 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
写杨柳 , 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 , 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
一年一度 , 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 , 丝丝下垂 , 在春风吹拂中 , 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
古典诗词中 , 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 , 婀娜的腰支 , 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
这诗别出新意 , 翻转过来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一开始 , 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 , 这千条万缕的垂丝 , 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
上句的“高”字 , 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 , 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 , 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 , 却给写活了 。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 , 献蜀柳数株 , “条甚长 , 状若丝缕 。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 , 玩赏不置 , 说它“风流可爱” 。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 , 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
但这是化用 , 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 , “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 , 最后 , 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 , 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 给大地换上了新妆 ,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 , 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 ,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 , 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 , 柳 , 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 ,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 , “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
提起碧玉 , 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 , 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 , 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
用碧玉来比柳 , 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 , 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