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报春的诗词 关于柳树的诗词( 四 )


...
描写柳树的诗句胜日寻芳泗水滨 ,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 万紫千红总是春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根据诗句特点 , 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 , 突破难点 。
如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句 , 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 , 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 , 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 。
“胜日寻芳泗水滨 , 无边光景一时新” , 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 , 在晴朗的日子里 , 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 , 想一想 , 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 , 万紫千红总是春” , 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 , 万紫千红的景象 , 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
在现实生活中 , 人们离不开数字 , 对大多数人而言 , 数字一般是十分枯燥乏味的 。
可是 , 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十三个原本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 , 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 , 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使全诗妙趣别具 , 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 , 以数字入诗的做法可谓是源远流长 。
早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 就有不少诗句使用了数词(据统计 , 单是《国风》中使用数词的诗就多达46首);而在《唐诗三百首》一书所收录的诗作中 , 含有数字的诗作更是多达130余首 , 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 。
可以这么说 , 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宝库中 , 数字入诗的例子可谓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数字入诗 , 用处颇大 , 既可以叙事抒情 , 也可以刻画人物 , 还可以绘景状物 。
以数字入诗来叙事抒情 , 可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 , 如唐代诗人张祜的“故国三千里 , 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 , 双泪落君前”(《何满子》)、佚名的“一春花事一春愁 , 十二珠帘十二楼 。
千万愁中听百舌 , 两三枝上五更头”(《春愁》);以数字入诗来刻画人物 , 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 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 六宫粉黛无颜色”、 杜牧的《赠别》写少女“娉娉袅袅十三余 , 豆蔻梢头二月初”;以数字入诗来绘景状物 , 可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显得更鲜明 , 这一点被古代的诗人们运用得尤为充分 。
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诗中 , 就巧妙地运用了“两、一、千、万”四个数字 , 使全诗的意境更加鲜明;而北宋初期的词人晏殊在《破阵子》一词中四个数字的运用则把清明前后的清和景象描写得极其生动:“池上碧苔三四点 , 叶底黄鹂一两声”;同是描写春色 , 数字在李山甫的诗句“有时三点两点雨 , 到处十枝五枝花”中就好像活了一般 , 把明媚动人的春光展示得淋漓尽致 。
此外 , 像唐代诗人杜牧的“四百年炎汉 , 三十代宗周 , 二三里遗堵 , 八九所高丘”(《洛中送冀处士东游》)、杜甫的“秋水才深四五尺 , 野航恰受两三人”(《与朱山人》)、温庭筠的“弱柳千条杏一枝 , 半含春雨半含绿”《题望苑驿(东有马嵬驿 , 西有端正树一作相思树)》等都深得此法之妙 。
数字入诗的手法亦是多种多样 , 变化无穷 , 各有妙趣 。
其中常见的、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有夸张式、重叠式、铺垫式、算术式等几种 。
所谓夸张式 , 是指诗中所运用的数字是夸张的 , 而非实指 , 如杜甫的“三万里河东入海 , 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霜皮溜雨四十围 , 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