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古诗词宰相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 二 )


”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
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赏析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
全词五句 。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
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
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 。
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 。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 。
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 。
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 。
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 。
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 。
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
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 。
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 。
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 。
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 。
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 。
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
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
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 。
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古诗词三首的解释】作业帮《乡村四月》绿油油的青草遍布山原,天空倒映在水田里满川亮白.杜鹃啼唱,细雨像轻烟.四月的乡村里,没有什么闲人.刚刚才采完桑叶,又要插秧国.《四时田园杂兴》白天出去耕田晚上在家织麻布.乡村里的男男女各自经营的家计.小孩子们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桑树旁边学着种瓜.《渔歌子》西塞山前面白鹭在飞,溪边桃花盛开,溪里的鳜鱼肥大.头戴着青色的斗笠,身坡着绿色的蓑衣.斜风细雨也不须要回去.
四年级下册没学过的10首古诗和5首没学过的古诗词鹿柴(zhài)(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13、悯(mǐn)农(唐)李绅(shēn)锄禾日当午,客舍青青柳色新 。
谁知盘中餐 。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zhū)萸(yú)少一人,水村山郭酒旗风 。
泥融飞燕子、咏鹅(唐)骆宾王鹅 。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