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起承转合什么意思 起承转合是什么意思( 二 )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
例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颈联运用进一层转,实仍写安史之乱严重后果尾联结以衰老,通体呼应,和谐一致 。
转笔推开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胸襟开阔,遂成千古名句 。
尾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
文气舒荡,活泼自然,转笔呼应,跌宕有致、珠联璧合 。
反转是从反面着笔,前后对比,产生反差,造成奇趣 。
如王安石的《示长字君》 。
尾联即合,方法多样,不不一一列举 。
律诗如是,古论文亦然 。
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五段:第一段总起立论,第二段正面承接,第三段六转(既是对第二段的旁转,又是对第一段的远承,)第四段是轻转——转入综合推理得出结论 。
文章末段以感叹作结 。
统观全篇,起承转合,十分分明,自然流畅 。
古诗古文之法,今人承之 。
省编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马季的相声《成语新编》和邓颖超同志《致张学良九十寿辰祝贺信》两文也运用此法 。
相声《成语新编》分为四部分:“垫话”、“瓢把儿”、“正活儿”、“底” 。
这四个部分层次分明,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 。
第一部分“垫话” 。
“垫话”就是开场白,像小说中的“序”一样 。
它的作用是引题入话,抓住观众 。
这则相声的“垫话—— 。
这是“起” 。
第二部分:“瓢把儿” 。
是过渡段 。
它是承前接后的桥梁——承上启下 。
在“垫话”中“抖”了“包袱”后,通过一问一答,提出了成语的特点,触及了主题 。
第三部分:“正活儿”是相声的主体,在相声整体结构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
第四部分:“底” 。
“底”是相声的结尾,是“正活儿”的最后一个“包袱” 。
往往既是故事的结局,又是对问题的最后评价 。
常常在笑料瀑发最强烈处结束,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引人入胜 。
邓颖超同志《致张学良九十寿辰祝贺信》正文也是四段,也用此法 。
第一段:表明庆贺张先生的九十寿辰 。
这是起 。
第二段:紧承上段,高度赞美先生的历史功绩 。
第三段:话题一转,以欣喜的心情概述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之状况已成过去”热烈期待着“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大业” 。
第四段:紧扣函电的宗旨,祝福先生长寿健康,并期待与他再度聚首 。
情真真,意切切,感人至深 。
贺信仅寥寥几百字,先对张学良的寿辰表示祝贺,进而赞颂他的历史功绩,再展望祖国的统一大业,最后深情祝福,四段文字起、承、转、合、蝉联而下,行文自然、亲切、畅达 。
起承转合之结构也常在词、赋、曲、散文 、小说等运用,恕不琐言 。
起 承 转 合是什么意思啊????起承转合的转的意思是转折 。
起承转合qǐ chéng zhuǎn hé[释义]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 。
旧时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 。
泛指文章的做法 。
[语出]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正音] 转不能读作“zhuàn” 。
[辨形] 承;不能写作“程” 。
[近义] 承上启下[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 。
[结构] 联合式 。
[例句]①~虽属旧诗文的结构章法;但现在写议论文也要借鉴 。
②一般写议论文;总是离不开~ 。
转读音:[zhuǎn][zhuàn][zhuǎi]部首:车五笔:LFNY释义 [ zhuǎn ]1.迁徙;流亡:老弱~乎沟壑 。
2.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送 。
~达 。
~发 。
~运 。
周~ 。
3.改换方向:~弯 。
向左~ 。
4.改变位置:~移 。
5.改变形势、情况:~败为胜 。
天气~睛 。
病情好~ 。
[ zhuàn ]1.旋转:车轮飞~ 。
2.使旋转:~动地球仪 。
3.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越陷越深绕着太阳~ 。
4.量词,旋转一圈为一转:绕了几十~ 。
5.量词,古代勋位每升一级称“一转”:“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 。
”[ zhuǎi ][转文]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而使用文言文词语以显高雅 。
组词转让 转动 逆转 辗转 宛转 转租 转载 转移 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