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意象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意象( 四 )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
“萧萧暮雨子规啼”出现了“子规”,“子规”意象的含义有何不同子规又称杜鹃、望帝等,相传蜀国国王杜宇禅位退隐,后亡国身死,魂魄化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杜鹃啼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
李商隐的《无题》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子规有亡国之痛、离别之苦,又可抒发对他人的思念之情 。
【语文老师讲过,我有点忘了= =|||抱歉,只能想到这些,明天把笔记拿回来给你补充下 。
】——————————————————————————以下为转载———————————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 。
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这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益鸟 。
杜鹃鸟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
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诗词数不胜数,文化意蕴丰富多彩 。
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
”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 。
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
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了“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胸怀旷达、信念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 。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
”(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 。
”(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
”(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
”(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 。
《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 。
”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 。
”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
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
”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
”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
”以上均是思乡之情 。
三、倾诉悲苦、哀怨之情杜宇也叫望帝,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后禅让退位,归隐深山 。
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 。
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 。
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 。
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写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