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米字格古诗词 欧体九成宫原碑米字格( 二 )


一是颜真卿:编辑本段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 。
颜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家 。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
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 。
颜真卿为人笃实鲠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曾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为意,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李所杀 。
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乃吴郡张旭 。
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 。
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及于唐书,皆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
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仪斯书,原因是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本文中领略个中滋味 。
情溶于艺,艺才生魂,历史上大凡优秀的艺术,均不违背此一准则 。
颜真卿多宝塔碑:颜真卿,一位书坛的巨灵 。
千百年来,唯颜鲁公能比肩书圣王羲之,雄视阔步于书坛 。
唐代书坛固然以颜真卿为冠冕,而宋代也以颜书为大纛 。
自兹以往,颜真卿的书魂形成了巨大的向力,而又积淀成中华民族书魂的重要部分 。
《新唐书·颜真卿传》赞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泉源 。
二是柳公权:编辑本段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 。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
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
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 。
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
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
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
」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
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 。
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 。
”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 。
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苟,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 。
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 。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 。
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 。
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于任上 。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
1、《神策军碑》:楷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 。
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书体风格更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左紧右舒,也是较好的临写范本 。
2、《柳书金刚经》:楷书,唐长庆刚年(公元824年),四月刻 。
原石毁于宋代 。
有甘肃敦煌石室唐拓孤本传世,一字未损,今在法国巴黎博物院 。
评论家认为楷书金刚经,具备了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东之)各体之长,有很高艺术价值 。
3、《玄秘塔碑》:楷书 。
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 。
此碑在传世的书迹中,最为著名 。
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
如柳公权,世称“柳少师”,是唐代继颜真卿之后的又一位楷书大家,其楷书与颜真卿的楷书一起被后人并称为“颜筋柳骨” 。
他初学颜真卿,后又深入研究王羲之父子及欧阳询的书法,而后自成一家 。
所以柳公权的楷书掺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他的用笔虽然出自颜真卿,却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显得特别英气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