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点诗词较长 较长的古诗词( 八 )


李白把一种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事物来比附,又使人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 。
清人沈德潜非常欣赏这两句,他指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
”所以说“不及”两字,也是颇具匠心的,不是直接将深千尺来比喻,而只说是不及,那么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可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而得出各自的结论,而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这首小诗也就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比起李白许多众口流传的诗歌来说,这首七言绝句诗的题目就显得比较陌生了,左迁,其实是被贬官的意思,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 。
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 。
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拘小节,被贬为龙标县尉 。
而对于自己的人格,王昌龄本人是非常自信的 。
他那首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也是用七绝写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 。
全诗是这样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他把自己比作一片冰心,可见其冰清玉洁之心,并不因为飞来横祸而稍加改变 。
李白作为他的朋友,在听说了王昌龄本人的不幸遭遇之后,特地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龙标的他,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关心与同情之心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诗的开篇并不单纯是描写李白当时眼见之景和耳听之声,而是颇有“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比兴风韵,“杨花”这一景物在诗词中历来就有一种叫人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更给人一种凄凉哀怨的联想 。
子规就是杜鹃 。
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令人悲从中来,而且,这杨花已经“落尽”,被吹入水中,被踩入泥土,简直是惨不忍睹了 。
为什么诗人会面对暮春如此伤感呢,“闻道龙标过五溪”是个中原因 。
李白是因为听说了王昌龄被贬官,古时信息不通,等到李白知道了消息,掐指一算,大概王昌龄早已动身,此时多半已经在奔赴贬所的路上了吧 。
五溪均在湖南省西部,是雄溪蛮 溪、酉溪、五溪、辰溪的总称 。
诗的前半首只说看见杨花落尽,只说听见子规啼血,只说想像王昌龄颠沛流离在湘西的荒山恶水之中,全不下一悲痛之词,而悲痛之情已见 。
在前面的铺垫之后,后面两句直抒胸臆,“我送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夜郎在今湖南省芷江县西,位于黔阳,即王昌龄贬...
跪求诗词 无论古今中外 篇幅稍长 古从军行作者: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
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
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 。
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