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点诗词较长 较长的古诗词( 九 )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 。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 。
据《史记 。
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
”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
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
下面一句,再接再厉 。
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
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 。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 。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
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 。
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 。
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 。
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 。
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 。
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 。
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 。
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 。
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
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驾彼四牡,四牡马癸 。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
孔雀东南飞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