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美在何处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七 )


要么就不要欣赏古诗,千万不要去读翻译过的古诗,特别是古典诗词 。
我们不能偷懒,一定要欣赏原作 。
附:如何欣赏古典诗词之我见:“识数”+“五识”+“识典”读毕复旦大学胡中行先生的《如何赏析古典诗词之美》,深感读诗“五识”(识字、识人、识世、识物和识法)有醍醐灌顶之妙,受益匪浅 。
冒昧补充如下:一、“五识”之前先“识数”少儿学字,多是从学数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百、千、万… 。
不少人可能嗤之以鼻:想想我都读到大学了难道连数都不识了么?古典诗词中用数字的地方很多 。
数字的运用有点明题旨、画龙点睛的作用 。
大家都熟悉的“一字师”的佳话 。
唐诗人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
”其中一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
郑谷把“数”字改为“一”字 。
一字之改,意境却完全不同,“一”比原来的“数”字更能突出诗歌的主旨,真是“一”字曲尽其妙,意味深长 。
古典诗词中,把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可以获得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意境美 。
所谓意境,就是指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统一所达到的“心物合一”的艺术境界 。
诗人词家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数字直接描绘形象,开辟意境,显得妙趣横生,诗意盎然,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
例如晏殊词《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前一句写景物静态...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印象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太多了,我只能分一些小点说说,一点盖面吧1.人物多 。
共600多人,有名姓的就有200多,一般人读到这么多人物就没耐心了,而作者能把他们各个的外貌、个性、关系理得一清二楚,实在不易!(比如说,第二回有个名叫冷子兴的,是贾府里一个仆人的女婿,为贾雨村讲说贾府的情况,引出下文,但不是然后就再不提他了 。
后来又因他引出一件案子,他的岳母请王熙凤帮忙……这就前后呼应了)书中人物的刻画毫不含糊 。
不像一些古代小说中的,形容女子美貌就说“貌若天仙”、“嫦娥下凡”之类不着边际的话,而是各不相同地描写,有详有略(参见林黛玉进贾府那回) 。
2.事情多 。
这么多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得从事情中体现,因此贾府内外,大大小小的事件犹如一张网,密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展开,而且每件事都是极现实、丰富的 。
3.诗词美 。
有许多精品,如《葬花词》、《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不同人物作的诗风格各不相同 。
4.文化广 。
如可以通过大观园景物描写了解古代园林文化通过第53、54回了解清代春节习俗从“平儿理妆”知道古代女子化妆文化还有戏曲文化、中医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5.悲剧性 。
正因为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一梦,结局不得不是悲剧,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从悲剧中明白道理(第一回的《好了歌》及其注解,第五回的诗词是全书的精髓所在可以参考,但不可过分沉浸其中,移了性情) 。
戴望舒《雨巷》的赏析,哪里美,美在什么地方? 郭沫若把诗歌美分为三部分: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具体分析如下;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