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 六 )


突出妇女的体形美是罗可可女装最大的特点 , 罗可可女装流行内穿束身紧身胸衣 , 胸衣领口开口很低 , 并以褶裥、荷叶边和蕾丝花边装饰领口 , 以衬托女性丰满的胸...
高中古诗词中“艺术效果”是什么?艺术效果从广义上应分为两类:1.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 , 通过某种手法或是某种工具以达到从思维或是视觉上的某种效果 。
2.工具软件中Photoshop的“艺术效果”滤镜 。
具体如下:一、艺术效果一词的意思:艺术:①通过形象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 ,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因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 , 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 ,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 , 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 。
②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说话得讲究点艺术 。
③指独特优美而丰富多彩:这房间布置得挺艺术的 。
效果:①由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收到良好的效果 。
②指演出中人工设计安排的光照、声音等:模拟火车开动的音响效果很逼真 。
合起来就是:通过某些工具或者手段技巧等 , 使文章或者照片、雕塑、电影等等一些艺术作品可以更好的表现 , 或者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 。
...
古诗文中有哪些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 也称“表现手法” 。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
在文学创作中 , 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
诗词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 , 它是我国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最生动的表现载体之一 , 是我国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诗经》就是最早以诗的艺术形式而独树一帜的代表作.从西汉(公元前206年)至东汉(公元25-220年)逐步发展为楚辞、乐府、古绝和古风等艺术形式.又从唐代(公元618-907年)开始兴起和发展为格律诗.它以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形式的对称美、内容的意境美 , 确定了在整部文学史中的地位.几千年来 , 直至今天仍在不断地孕育、变化和发展着 , 可谓久盛不衰、光彩夺目.诗词需要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创作 , 以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纵观我国的古体诗和近体诗 , 它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大致包括:叙事写景的描写手法、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和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简单地说也就是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赋 , 就是直叙或白描的手法.即朴素地描写创作的现实 , 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也是诗词创作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比 , 就是比喻或比拟的手法.它是诗词创作中运用最广泛的形象思维的一种艺术手法.兴 , 就是通过客观景物的触发 , 引起联想或想象.想象的起点或契机就是兴.赋、比、兴三者之间不是对立的 , 也不是孤立的 , 在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是互相渗透和互为兼用的.一、典型化过程是抓住事物本质的捷径.赋法是以直叙和白描为主要手段.要使白描和直叙能富有更强的感染力 , 那么必须选择最能反映现实、最有价值意义、最典型的事物加以描写 , 才能撑起情感的大厦 , 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词可以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 但不可能把社会上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塞到诗词中.要有取有舍、或添或减 , 或藏或露.从文艺理论的角度说 , 就是典型化的过程.在“典型化”的过程中 , 诗人们常用“以少总多”和“以小见大”之手法.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盖任何景物 , 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况 , 反复说皆千头万绪 , 非笔墨所能祥尽.如“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仅仅抓住“小荷”和“蜻蜓”的动态描写 , 就突出了春初时节的一派生机.而“以小见大”则是以局部见全体 , 一斑观全豹 , 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的小景物和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和象征重大的思想内容 , 也就达到“以小见大”之效果.如聂绀弩的七律《锄草》一诗中的“未见新苗高一尺 , 来锄杂草已三遭.” 作者抓住锄草的小事来描写 , 其实是反映了当时“破旧立新”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诗词创作的角度看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以少总多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 那么以小见大则是形象化的重要方式.二、夸张描写切否失真和太近乎事实.《文心雕龙??奈饰》说:“自天地以降 , 豫人声貌 , 文辞所被 , 夸饰恒存.”夸张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 , 是自古以来一直在运用的.所谓夸张 , 就是为了表意的需要 , 有意识地将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 有利突出事物特征.如聂绀弩的七律《挑水》中的“一担乾坤肩上下 , 双悬日月臂东西.”用夸张的手法 , 臆造出深刻的印象 , 使读者产生感情共鸣.但是夸张必须有一定的现实为依据 , 即要抓住当时当地的情况反映其真实的事物 , 但又不能太近于事实 , 否则 , 容易引起读者误解.这应该象文学创作中讲的 , 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夸张不同于虚夸 , 夸张的目的在于使人感受主观的感情态度 , 使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范温《诗眼》说:“形似之意 , 益出于诗人之赋.”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似银河落九天.”这都是对事物的数量和动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就更能表现出大自然这一壮观美丽的景象.三、以赋作比中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在运用赋法的过程中 , 如何使诗人笔下的静物 , 描写得活泼跳脱 , 富有生机 , 主要是客体与主体的互动感.具休说也就是化静为动和以动写静的修辞方法.具体运用中可采用拟人和拟物等手法.如宋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 , 粉蝶如知合断魂.”的诗句就很巧妙地以拟人手法 , 把霜风中的禽鸟“偷眼”和“断魂”的粉蝶刻划得十分生动.李白的“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山亭.”则是以静物拟人化而表现为动 , 使不动为能动 , 使动者如有情.又比如宋朝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又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 , 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则将用动态中的“蝉噪”、“鸟鸣”来衬托出“林逾静”和“山更幽”.从而创造出一种“静”的境界.这种手法是利用引起人们的特殊感受的声音来写出静境.这种手法也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 , 夜静青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深涧中.”的诗 , 是在细微体察和选择在各种静境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声音和动作来加以描写的.诗就是借景言情 , 一切写景都是为了写情.化静为动也好 , 以动写静也好 , 都是为了达到“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四、运用正反对比是突出主题的重要手法.宋朱熹说:“比者 , 以彼物比此物也.”实际上比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 , 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