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去世亲人的诗词 关于亲人去世的古诗( 四 )


昔兰妹思兄时 , 兄何知?兰妹呼哥时 , 哥未应 。
今春正月 , 天寒依旧 , 余特莅兰妹坟前凭吊 。
家乡平坟还田 , 兰妹孤坟已夷为田亩 , 空余斜阳蓑草伴妹之灵 。
吾祭妹时 , 妹不觉知;吾呼妹时 , 妹亦不应 。
岁月能老 , 而情不能老 。
且作斯文 , 一谢兰妹生前之意 , 二慰兰妹逝后之魂 。
呜乎!妹魂在天 , 浩宇苍苍;妹魂在地 , 烟海茫茫 。
见不可及 , 思不可望 。
尚余此心 , 念之断肠 。
欲哭无泪 , 人间天上 。
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的诗句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 , 自难忘 。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
[1]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尘满面 , 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 , 正梳妆 。
相顾无言 , 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断肠处 ,  明月夜 , 短松冈 。
【注释】 [1]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 , 明月照孤坟 。
”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 , 嗣后出蜀入仕 , 夫妻琴瑟调和 , 甘苦与共 。
十年后王弗亡故 , 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 , 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 , 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 , 始终存在 。
“不思量 , 自难忘”两句 , 看来平常 , 却出自肺腑 , 十分诚挚 。
“不思量”极似无情 , “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 。
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 , 怎么也难以消除 。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 , 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 , 再来读苏轼此词 , 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 , 热烈浪漫 , 然而容易消退 。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 , 它象日常生活一样 , 平淡无奇 , 然而淡而弥永 , 久而弥笃 。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 , 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 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 , 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 , 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 , 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 , 正梳妆” , 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 , 形象很美 , 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 , 南北奔走 , “尘满面 , 鬓如霜” , 心情十分苍老 。
王弗见了苏轼 , 也是“相顾无言 , 惟有泪千行” , 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
生活的磨难 , 对于无意识的梦境 , 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 。
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 , 实际上两心相通 , 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
①幽梦:梦境隐约 , 故云幽梦 。
②小轩窗:意指小房的窗下 。
③顾:看 。
【评解】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
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
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 , 是写实 。
下片记述梦境 , 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 的深情 。
全词情意缠绵 , 字字血泪 。
既写了王弗 , 又写了诗人自己 。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 ,  出语如话家常 , 却字字从肺腑镂出 , 自然而又深刻 , 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
这首词思致委 婉 , 境界层出 , 情调凄凉哀婉 , 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 , 由这首《江城子》来 看 ,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 , 而谓不及于情 , 可乎?”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 , 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 , 是 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 , 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 , 却不粘不滞 , 冰清 玉洁 , 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