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去世亲人的诗词 关于亲人去世的古诗( 五 )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 。
真情郁勃 , 句句沉痛 , 而音响凄厉 ,  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 , 有泪当彻泉”也 。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 , 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 , 抒 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 。
情真意切 , 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 , 寓意却十分深刻 。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 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 年已四十 。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 , 他梦见爱妻王弗 , 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 , 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 ” , 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实际上 , 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 , 其他都是真挚朴素 , 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 , 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 , 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 , 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 , 一朝永诀 , 转瞬十年了。
“不思量 , 自难忘”人虽云亡 , 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 , 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 , 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  , 更难得她蕙质兰心 , 明事理 。
这十年间 , 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 颇受压制 , 心境悲愤;到密州后 , 又忙于处理政务 , 生活困苦 , 他又怎能“不思量 ”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 , 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 , 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
年年月月 , 朝朝暮暮 , 虽然不是经常悬念 , 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 , 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 , 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 。
十年忌辰 , 触动人心的日子里 , 往事蓦然来到心间 , 久蓄的情感潜流 , 忽如闸门大开 , 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
“千里孤坟 , 无处话凄凉” 。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 , 远隔千里 , 无处可以话凄凉 , 说沉痛 。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 , 隔着生死 , 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 , 情语 , 格外感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尘满面 , 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 , 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 , 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 , 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  , 这时他才四十岁  , 已经“鬓如霜”了。
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 , “纵使相逢”恐怕也认...
【纪念逝去亲人的诗句】纪念已故亲人的诗句纪念已故亲人的诗词名句....毛泽东:祭文·祭母文 (1919年) 呜呼吾母 , 遽然而死 。
寿五十三 , 生有七子 。
七子余三 , 即东民覃 。
其他不育 , 二女三男 。
育吾兄弟 , 艰辛备历 。
摧折作磨 , 因此遘疾 。
中间万万 , 皆伤心史 。
不忍卒书 , 待徐温吐 。
今则欲言 , 只有两端 。
一则盛德 , 一则恨偏 。
吾母高风 , 首推博爱 。
远近亲疏 , 一皆覆载 。
恺恻慈祥 , 感动庶汇 。
爱力所及 , 原本真诚 。
不作诳言 , 不存欺心 。
整饬成性 , 一丝不诡 。
手泽所经 , 皆有条理 。
头脑精密 , 劈理分情 。
事无遗算 , 物无遁形 。
洁净之风 , 传遍戚里 。
不染一尘 , 身心表里 。
五德荦荦 , 乃其大端 。
合其人格 , 如在上焉 。
恨偏所在 , 三纲之末 。
有志未伸 , 有求不获 。
精神痛苦 , 以此为卓 。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
次则儿辈 , 育之成行 。
如果未熟 , 介在青黄 。
病时揽手 , 酸心结肠 。
但呼儿辈 , 各务为良 。
又次所怀 , 好亲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