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关于王昭君的诗词 关于王昭君的诗词( 二 )


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
毳服胡妆,哪思旧日骄罗绮 。
年年秋雁向南飞 肯寄相思字 。
岁久玉颜憔悴 。
似花落、悔随流水 。
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
骂王昭君为“污贱女子”,和那首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的诗对照来看,恰成极端的对比 。
不过“到毡城,芳心自喜”,倒也说明了王昭君是出于自愿的事实 。
她并没有抱怨 。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也曾留诗一首,诗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
对王昭君作出正确评价,是“和亲”,而不是“和番”或“和戎” 。
曹禺的剧作《王昭君》,是遵周总理之意而写的 。
剧作的主题也就是表达“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七个字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
(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
翦伯赞(一)旗亭〔旗亭〕本指古代的市楼或酒楼 。
这里指古代边境用来侦察、望敌情的“亭候”(岗亭)遗迹 。
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 。
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
(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①〔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 。
古时边境有敌情,就在烽火台举火放烟,节节报警 。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鸣镝(dí)无声五十年〕意思是说,汉朝与匈奴之间五十年没有发生战争 。
鸣镝,响箭 。

今天看到较早的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歌,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 。
《辞》前有《序》,序云:“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司马昭)讳,改焉 。
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 。
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
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其辞曰:“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辞诀木及终,前驱己抗旌 。
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
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 。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
殊累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
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 。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
”从石崇这首《辞·序》中,固然可以看出它和汉乐曲的渊源关系——怜其远嫁、多哀怨之声,但是他把和亲说成是民族屈辱,把再嫁说成是人身羞耻,则大大地宣扬了大民族主义和封建道德观念 。
石崇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好的 。
继石崇之后,隋代有薛道衡的《昭君辞》,唐代有东方虬的《昭君怨》、李中的《王昭君》等,都宣扬了类似的思想 。
宋、元、明、清各代,更是不乏其人,不乏其诗 。
特别是明清两代,把王命、君恩、女子节操等,都附会上了,内容更为反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