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节日诗词 节日的诗词( 二 )


重阳糕 , 又叫“菊糕”、“花糕” , 即古时的“蓬饵” 。
因“糕”与茱萸.“高”谐音 , 重阳佳节 , 不能登高而吃点糕 , 也可聊以自慰 。
据说封建时代 , 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 。
骑射活动 。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
虽然名称不同 , 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 , 每到这一天 , 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 , 挂艾叶菖蒲 , 赛龙舟 , 吃粽子 , 饮雄黄酒 , 游百病 , 佩香囊 , 备牲醴 。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
屈原 , 名平 , 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 , 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 , 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 , 卒于楚襄王九年 。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
伍子胥名员 , 楚国人 ,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 后来子胥弃暗投明 , 奔向吴国 , 助吴伐楚 , 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
当时楚平王已死 ,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 以报杀父兄之仇 。
吴王阖庐死后 , 其子夫差继位 , 吴军士气高昂 , 百战百胜 , 越国大败 , 越王勾践请和 , 夫差许之 。
子胥建议 , 应彻底消灭越国 , 夫差不听 , 吴国大宰 , 受越国贿赂 , 谗言陷害子胥 , 夫差信之 , 赐子胥宝剑 , 子胥以此死 。
子胥本为忠良 , 视死如归 , 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 , 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
"便自刎而死 , 夫差闻言大怒 , 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 父亲溺于江中 , 数日不见尸体 ,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 昼夜沿江号哭 。
过了十七天 ,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 五日后抱出父尸 。
就此传为神话 , 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 , 令度尚为之立碑 , 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习俗 传说 [编辑本段]【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
“除” , 本义是“去” , 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 , 引申为“夜晚” 。
故而除夕之夜 , 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 , 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 ,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 , 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 , 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
“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 , 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 。
称呼虽多 , 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 , 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
据说 , 在很古的时候 , 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
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 。
跑起来比风还快 , 吼起来比雷还响 。
它一出来 , 见人吃人 , 见畜伤畜 , 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
天神为了惩罚“年” , 把它锁进深山 , 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 , 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
于是 , 有一年腊月三十晚 , 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 , 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 , 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
“年”晚上来了一看 , 家家灯光通明;一听 , 处处放炮声 , 吓得它不敢进村 。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 , 见还是户户门上红 , 遍地咚咚响 , 吓得它胆颤心惊 , 调头又跑回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