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节日诗词 节日的诗词( 五 )


转蓬行地远 , 攀桂仰天高 。
水路疑霜雪 , 林栖见羽毛 。
此时瞻白兔 , 直欲数秋毫 。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 , 况是清秋仙府间 。
凝光悠悠寒露坠 , 此时立在最高山 。
碧虚无云风不起 , 山上长松山下水 。
群动悠然一顾中 , 天高地平千万里 。
少君引我升玉坛 , 礼空遥请真仙官 。
云 欲下星斗动 , 天乐一声肌骨寒 。
金霞昕昕渐东上 , 轮欹影促犹频望 。
绝景良时难再并 , 他年此日应惆怅 。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 , 曲江池畔杏园边 。
今年八月十五夜 , 湓浦沙头水馆前 。
西北望乡何处是 , 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风一吹无人会 , 今夜清光似往年 。
关于端午的诗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  忠魂一去讵能还 。
国亡身殒今何有 ,  只留离骚在世间 。
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  汨罗无处吊英灵 。
海榴花发应相笑 ,  无酒渊明亦独醒 。
午日观竞渡 边 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  不知原是木兰舟 。
云旗猎猎翻青汉 ,  雷鼓嘈嘈殷碧流 。
屈子冤魂终古在 ,  楚乡遗俗至今留 。
江亭暇日堪高会 ,  醉讽离骚不解愁 。
关于重阳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 与客携壶上翠微 。
尘世难逢开口笑 , 菊花须插满头归 。
但将酩酊酬佳节 , 不作登临恨落晖 。
古往今来只如此 , 牛山何必独沾衣 。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 , 今朝再举觞 。
菊花何太苦 , 遭此两重阳 。
关于春节的古诗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 , 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 ,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 共说此年丰 。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 , 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 , 云有痴呆召人卖 。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 , 万里相思一夜中 。
愁到晓鸡声绝后 , 又将憔悴见春风 。
关于元宵的古诗《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 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 , 月色婵娟 , 灯火辉煌 。
月满冰轮 , 灯烧陆海 , 人踏春阳 。
三美事方堪胜赏 , 四无情可恨难长 。
怕的是灯暗光芒 , 人静荒凉 , 角品南楼 , 月下西厢 。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 , 郑女燕姬独擅场 。
齐唱宪王春乐府 , 金梁桥外月如霜 。
寒食 韩翎 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 。
(寒食)七夕杜牧 唐云阶月地一相过 , 未抵经年别恨多 。
最恨明朝洗车雨 , 不教回脚渡天河 。
(七夕)元旦 正月初一 , 亦称元日 , 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
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 , 能食百鬼 。
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 , 悬挂在门口来驱鬼 。
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 , 后来演变成春联 。
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 上元 正月十五 , 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 , 所以又称灯节 。
辛弃疾词《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 , 星如雨 。
” 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
”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
汉以前只有春社 , 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
春社在春分前后 , 秋社在秋分前后 。
社日这一天 , 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 , 准备酒肉祭神 , 然后宴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