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端午诗词 朱淑真诗词( 二 )


日逢重五; 节序天中 。
天中令节; 地腊良辰 。
兰汤试浴; 蒲酒盈眉 。
钗符艾虎; 蒲剑蒿人 。
门幸无题午; 人惭不识丁 。
艾旗招百福; 蒲剑斩千邪 。
抚辰逢地腊; 建午届天中 。
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圣人 。
海国天中节; 江城五月春 。
酒酌金卮满; 盘盛角黍香 。
千古诤臣罹祸; 尔今屈子开颜 。
忆曹娥兮江上; 吊屈子乎湘潭 。
五月端阳春穗黄; 八月中秋月儿圆 。
艾人驱瘴千门福; 碧水竞舟十里欢 。
艾叶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剑斩千妖 。
生子兴宗王镇恶; 良辰竞渡屈灵均 。
冰盘错出仙人掌; 珠履频窥处士星 。
青粽嘉旬称益智; 赤符灵术善驱邪 。
端午池莲花解语; 夏晨岸柳鸟能言 。
榴花彩绚朱明节; 蒲叶香浮绿醑樽 。
榴裙萱黛增颜色; 艾酒蒲浆记岁华 。
堂前萱草舒眉绿; 石上榴花照眼红 。
结艾钗头轻战虎; 夺标船首惯成龙 。
绿艾悬门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
节启朱明,榴图献瑞; 辉增翠葆,艾绶翔华 。
画鼓朱旗,锦标齐夺; 香罗细葛,纱服新成 。
画鼓朱旗,锦标竞夺; 粉团角黍,绮序欣逢 。
葛细含风,罗香叠雪; 钗头颤虎,屋角盘蛛 。
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鼓乐催龙舟,万水欢歌 。
龙舟竞渡,不忘楚风余韵; 诗台抒怀,更忆圣哲先贤 。
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石恨; 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
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 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腊祥光 。
令节届天中,处处辉增艾绶; 良辰逢地腊,家家乐饮蒲觞 。
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 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
焚艾草饮雄黄,清瘴防病别为邪崇; 飞龙舟裹香粽,奠忠招魂是效楷模 。
[编辑本段]【端午节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
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 。
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 。
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
(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
(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 。
(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
(山西)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
(宝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
(江苏)...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 。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
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 。
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 。
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
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
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 。
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
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 。
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 。
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