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反衬句 古典诗词中的反衬之美

诗词中的反衬句 古典诗词中的反衬之美

《夏意》中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 赏析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簟:竹席 觉:睡醒 苏舜钦这首《夏意》诗 , 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 , 悠旷之情 。
“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 , 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 , 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 。
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
深深 , 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 , 小院深深 , 曲径通幽 , 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 , 竹席一领 。
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 。
“夏席清” , 正同此意 , 谓虽当盛夏 , 而小院深处 , 竹席清凉 。
深深是叠词 , 深深与清 , 韵母又相近 , 音质均清亮平远 。
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 , 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 。
诗人欹卧于席上 , 闲望户外 , 只见榴花盛开 , 透过帘栊 , 展现着明艳的风姿 。
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 , 第二句化用其意 , 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 。
隔帘而望榴花 , 虽花红如火 , 却无刺目之感 。
陶渊明有句云:“蔼蔼堂前林 , 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 。
此诗第三句正由陶诗化出 , 谓虽当中夏亭午 , 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 , 一片凉意 。
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 , 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 , 不写树 , 而写阴 , 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 , 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 , 虽然烈日当午 , 却已酣然入睡 , 待到“梦觉” , 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 。
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 , 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 , 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 , 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
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 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 , 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 , 读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 , 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 , 则施以帷帘;写绿树 , 从清阴看出;写黄莺 , 从啼声听得 , 句句从空际着笔 , 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
诗词修辞手法反衬和陪衬的作用是什么? 反衬和陪衬都属于“衬托”修辞的范围 。

【诗词中的反衬句 古典诗词中的反衬之美】

衬托是指用一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去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 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 要地位 。
其主要作用呢 , 就是突出主要事物或某个方面 。
用相反的事物就是 “反衬” , 用相似的事物就是“陪衬” 。
我们先来讲反衬 。
用"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以衰(兴)衬兴(衰)诗人为了表现兴盛景象、明丽之境、慷慨之情等 , 往往会通过描写极衰之景 , 使兴更兴 。
或为了表现衰败之境、忧伤之情 , 用极盛之景 , 使衰更衰 。
如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 。
以动(静)衬静(动)以动衬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
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 , 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 。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润中 。
以乐(哀)写哀(乐)古代诗词创作中 , 常常以乐景写哀情 , 哀景抒乐情 , “以乐景写哀情 , 以倍增其哀”(王夫之) 。
用美好的意象、积极的意境 , 表达出一种落寞、悲悯、消极的情感 。
如谢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 红叶青山急水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