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反衬句 古典诗词中的反衬之美( 五 )


远处、近处 , 天上、地下 , 空间被无限扩大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 , 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 , 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 , 两相衬托 ,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 , 禾黍秋风听马嘶 。
(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 , 黄昏 , 青山疏林 , 淡烟暮霭 , 阻隔了莺莺的视线 。
莺莺送别张生 , 张生已走 , 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 , 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 , 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 , 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 , 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 。
马鸣之处 , 正是张生所在之地 , 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 , 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 , 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
六、收放相衬 虽然眼底人千里 , 且尽生前酒一杯 。
未饮心先醉 , 眼中流血 , 心内成灰 。
(王实甫《长亭送别》【耍孩儿】) 前两句说纵然马上就要相别千里 , 姑且在聚合时再饮一杯送行吧 , 是由上文的极度悲哀转向无可奈何的宽慰之辞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此意;后三句说 , 哪里还要饮什么送别的酒啊 , 酒没饮 , 心早已如痴如醉了 , 眼泪流尽继之以血 , 心却如死灰 , 由前面的暂时宽慰又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 , 可以看出 , 前两句是后三句的蓄势 , 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 , 收得越紧 , 放得就越开 , 如此 , 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让人肝肠欲断 。
七、正反相衬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猿猱欲度愁攀援 。
(李白《蜀道难》) 诗人写蜀道难行 , 先从正面着手 , 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 , 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 , 冲波激浪 。
然后宕开一笔 , 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 , 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 , 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 , 不言而喻 , 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 正反结合 , 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
(杜甫《旅夜抒怀》) 诗人说:我有点名声 , 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 。
果真如此吗?细想:尽管诗人名满天下 , 但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就是不能以官实现其“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的本志 。
一句否定 , 一句肯定 , 其实意思正好相反 , 即“名因文章著 , 官非老病休” 。
上句的“名” , 只是作为烘托 , 下句的“官” , 才是正意所在:休官原因不是老病 , 而是不受皇帝重视 , 又遭同列排挤 。
胸中块垒 , 不吐不快 , 却又不能直吐 , 只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
八、明暗相衬 醉不成欢惨将别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忽闻水上琵琶声 , 主人忘归客不发 。
(白居易《琵琶行》) 主客忘归不发 , 为何?——“忽闻琵琶声” 。
秋江月夜的萧瑟...
夏意苏舜钦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赏析】 苏舜钦这首《夏意》诗 , 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 , 悠旷之情.“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 , 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 , 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 , 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 , 小院深深 , 曲径通幽 , 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 , 竹席一领.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 , 正同此意 , 谓虽当盛夏 , 而小院深处 , 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 , 深深与清 , 韵母又相近 , 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 , 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承上 , 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其上 , 闲望户外 , 只见榴花盛开 , 透过帘栊 , 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 , 第二句化用其意 , 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榴花 , 虽花红如火 , 却无刺目之感.陶渊明有句云:“蔼蔼堂前林 , 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此诗第三句正由陶诗化出 , 谓虽当中夏亭午 , 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 , 一片凉意.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 , 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 , 不写树 , 而写阴 , 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 , 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 , 虽然烈日当午 , 却已酣然入睡 , 待到“梦觉” , 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 , 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 , 又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 , 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 , 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点评】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 , 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 , 读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 , 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 , 则施以帷帘;写绿树 , 从清阴看出;写黄莺 , 从啼声听得 , 句句从空际着笔 , 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 , 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 , 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 , 并续写觉后之情景.看似不续 , 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 , 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 , 待末句挑明 , 便觉悄然入梦 , 骤然而醒 , 风调活泼可喜 , 避免了质直之病.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 , 禅房花木深” , 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 , 但常诗写出世之想 , 寂灭之感 , 而此诗给人的印象是洒脱不羁.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 , 故虽同写清景 , 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 , 清而不弱 , 逸气流转 , 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