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反衬句 古典诗词中的反衬之美( 四 )


君王选玉色 , 侍寝金屏中 。
荐枕娇夕月 , 卷衣恋春风 。
...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能表现正衬手法的名句有哪些衬托 , 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 , 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一种是正衬 , 一种是反衬.正衬 , 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正衬例句】【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 , 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 , 就能望见东海日出 , 听到天鸡的啼鸣 , 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 , 连接仙境 , 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 , 对此欲倒东南倾” , 极写天台山之高 , 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 , 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予谓菊 ,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莲 , 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 《爱莲说》此处菊花的隐逸正衬莲的高洁...
关于衬托的诗句是什么 急急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 , 栗深林兮惊层巅 。
云青青兮欲雨 , 水澹澹兮生烟 。
列缺霹雳 , 丘峦崩摧 。
洞天石扉 , 訇然中开 。
青冥浩荡不见底 , 日月照耀金银台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 , 龙在吟啸 , 山岩震动 , 清泉叮咚 , 深林战栗 , 峰峦抖动 。
乌云滚滚 , 雨点将落;水面蒙蒙 , 烟雾缭绕 。
电光闪闪 , 雷声隆隆 , 峰峦崩裂 , 大地摇动 。
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 ,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 , 然而天门一打开 , 景象就为之一变 , 天空青色透明 , 一望无际 , 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 , 金楼银台悬空而起 , 真是光辉灿烂 , 耀眼夺目 , 一片暖亮色调 。
以天门打开为界 , 前面越冷暗 , 后面就显得越暖亮 , 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 , 在色调的对比中 , 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 , 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 , 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 ,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 , 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 , 淙淙有声 , 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 。
竹林中笑语喧哗 , 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 , 是渔船顺流而下 。
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 , 超尘绝俗 。
景物的动态描写 , 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 , 变得更静 , 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 , 与“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 , 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 , 战士还家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 。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 ,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 , 换上锦衣 , 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 , 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
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 。
末句顺带一笔 , 引入眼前凄凉之景 。
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 , 强烈的对比 , 巨大的反差 , 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 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 。
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 , 以哀景写乐 , 一倍增其哀乐 。
”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 , 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
(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 , 星空低垂 , 原野辽阔无边 。
近处 , 明朗的月光下 , 江水汹涌澎湃 , 奔流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