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岱庙的诗词 描述岱庙诗词( 五 )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
...
有关泰山的诗句泰山--张岱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
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回答者:平羌江月 - 秀才 二级 2-25 15:11 华北名山泰山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缘,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 。
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如鹤立鸡群,格外巍峨,大有通天拔地之势,故被古人视为顶天立地,“直通帝座”的天柱 。
满山的苍松翠柏更显出它的壮美 。
泰山因其高,气候垂直变化,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 。
山上多云雾,年平均降水量达 1132毫米,而山下只有 75O毫米 。
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古人得不到科学解释,便产生了神秘感,认为泰山是“出云播雨”、“神灵所居”的天府,因而成为人们崇拜的山神 。
自秦始皇至清乾隆,在 2000多年间,先后有 13代帝王 31次到泰山封禅或祭祀,使泰山拥有“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至高无上地位 。
泰山还有悠久的宗教活动史,广大文人学士的游览观赏史,学者的科学研究史以及农民起义活动史等等,从而构成了极为丰富的泰山历史文化内容 。
据历史记载,东汉时,泰山的道教就已相当兴盛,尤其是宋真宗封泰山碧霞元君,在岱顶建碧霞祠以后,更是盛极一时,至明代,达到了顶峰 。
佛教亦于东晋时传入泰山,最早的寺院,就是今天泰山的灵岩寺 。
泰山作为游览审美对象的历史,也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颂歌 。
最早在泰山留下足迹的名人当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天文学家张衡、文学家蔡邕、学者班固、马融等,都游历过泰山 。
东汉学者应劭〔sh¨o绍〕的《泰山封禅仪记》,就是现存最早的游记之一 。
曹植、陆机、谢灵运、李白、杜甫、苏东坡、徐霞客等人都是泰山风景美学的重要开拓者 。
泰山的文化遗迹中,尚有 1800多处碑碣和摩崖石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岱庙至岱顶的登山道两旁 。
其年代,自秦汉至当代,连续两千多年;论书体,真、草、隶、篆,无不齐备;流派,欧、赵、颜、柳,各呈风彩;内容,大多是点化名山胜景,弘扬民族精神,真是洋洋大观,浩浩古今 。
自本世纪初开始,现代地质学开创了泰山自然科学的研究篇章,揭开了泰山自然发展历史的奥秘,确认了泰山北侧张夏——崮山地区的寒武系地层是我国北方寒武系地层的标准剖面 。
在我国寒武系区域地层对比和国际寒武系地层对比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雄伟壮观的泰山,数千年来,自然景观融入了帝王封禅、宗教神话、书画意境、诗文渲染、工匠艺术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等等山水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