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州的诗词 苏轼贬谪惠州后的诗( 三 )


死时只三十四岁 , 如今只留残迹;迎仙桥在平湖的玄妙观与芳华洲之间;明胜桥横贯丰湖 , 踏遍西湖山水 , 以至“达晓乃归” , 只有她随东坡二十三年 , 至死不渝 。
圆通桥北望 , 章恬任相 , 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com/198201/ca27852.htm <--找的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
菱湖在西湖西北面 , 大抵从前种有菱;鳄湖在丰湖之南 , 不知是否以前有鳄鱼 , 也许是附会;平湖在鳄湖之东 , 南为丰湖、迎仙桥 , 有见地 , 如苏公桥(西新桥) , 问她何故 , 朝云说因要涉水过湖所致 。
东坡梦醒后 , 于是在平湖与丰湖之间构筑起一道新堤 , 让朝云晚上不用涉水回家 , 这成了苏堤的来历 , 原名丰湖 。
由于它富有“苇藕蒲鱼之利 。
朝云是浙江钱塘人 , 字子霞 , 为人聪敏 , 监督施工开支 。
因此到西桥竣工之日 , 他与全城父老共同庆祝 , 这便是惠州八景中的“留丹点翠”http://shang.cnfamily
赞美“惠州”的古诗词有哪些?1.《惠州一绝 》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 , 卢橘杨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 。
2.《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代: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 , 贪忙何处追游 。
三分春色一分愁 。
雨翻榆荚阵 , 风转柳花球 。
我与使君皆白首 , 休夸少年风流 。
佳人斜倚合江楼 , 水光都眼净 , 山色总眉愁 。
3.《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宋代:陈师道闻名欣识面 , 异好有同功 。
我亦惭吾子 , 人谁恕此公 。
百年双白鬓 , 万里一秋风 。
为说任安在 , 依然一秃翁 。
4.《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宋代:苏轼仿佛曾游岂梦中 , 欣然鸡犬识新丰 。
吏民惊怪坐何事 , 父老相携迎此翁 。
苏武岂知还漠北 , 管宁自欲老辽东 。
岭南万户皆春色 , 会有幽人客寓公 。
5.《惠州丰湖亦名西湖》宋代:杨万里左瞰丰湖右瞰江 , 五峰出没水中央 。
峰头寺寺楼楼月 , 清杀东坡锦绣肠 。
三处西湖一色秋 , 钱塘颖水更罗浮 。
东坡元是西湖长 , 不到罗浮便得休 。
惠州是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 旧称惠阳地区 , 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 。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 。
1990年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 , 证明7000万年前 , 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 。
迄今为止 , 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 , 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 , 其出土文物说明 , 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 , 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
惠州历史悠久 , 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
自晋至清 , 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 , 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 , 皆名重一时 , 他们或诗或文 , 或创办书院 , 或修堤筑路 , 兴修水利 , 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 。
他们当中 , 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
...
苏轼与广东省惠州市的关系苏轼与惠州西湖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人 , 都能对“东坡公”在惠州的事情说上几句 。
要说苏轼对惠州西湖的影响 , 最有研究的当属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惠州市委员会主委的梁大和先生 。
梁先生这样总结了苏轼对惠州西湖五大影响:苏轼喜爱游览西湖 。
东坡到惠不久 , 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 , 不仅常在白天游览 , 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 , 甚至通宵达旦 。
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 , 或与客游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 , 入栖禅寺 , 叩罗浮道院 , 登逍遥堂 , 逮晓乃归 。
”甚至再贬海南后 , 仍念念不忘西湖 , 曾说:“去岁 , 与子野游逍遥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