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州的诗词 苏轼贬谪惠州后的诗( 四 )


日欲没 , 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 , 至 , 已二鼓矣 。
遂宿于西堂 。
”苏轼最早品题惠州西湖 。
东坡在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写的《江月五首》了 。
该诗不但描写了凉天佳月下的西湖美景 , 而且还有“一更山吐月 , 玉塔卧微澜”的名句 。
因此说:“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 。
”苏轼曾为惠州助筑堤桥 。
为了解决西湖两岸的交通往来 , 东坡倡议在西村与西山之间筑堤建桥 。
他带头“助施犀带” , 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 。
工程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 , 先“筑进两岸”为堤 , 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 , 取名西新桥 。
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 , 堤桥落成 , 东坡写诗描述了营造过程 , 还与百姓共同庆祝:“父老喜云集 , 箪壶无空携 。
三日饮不散 , 杀尽西村鸡 。
”后人为了纪念东坡的功绩 , 命名为苏公堤 , 简称苏堤 。
于是才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 。
可以说苏轼助筑堤桥为西湖增添了不少魅力 。
苏轼最早称丰湖为西湖 。
到了绍圣二年(1095年)九月 , 东坡《赠昙秀》一诗 , 头一回将丰湖称作西湖 。
南宋后 , 人们逐渐普遍将丰湖称作西湖 。
因此 , 明代较早编辑《东坡寓惠集》的大学者张萱 , 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 , 标名亦自东坡公” 。
西湖因苏轼而更出名 。
据《惠州西湖志》记载 , 历代文化名人与惠州有较密切关系的多达400余人 , 其中做过丞相的政治家有陈尧佐、留正、文天祥 , 著名文艺家有李商隐、杨万里、刘克庄、黄遵宪、丘逢甲等 。
但他们对惠州西湖的影响 , 实无一人能与苏东坡相比 。
清乾隆归善学者黄安澜在其所著的《西湖苏迹》一书中说得好:“西湖山水之美 , 藉(东坡)品题而愈盛 。
”珍贵书画回归东坡纪念馆东坡纪念馆内陈列着最新制作的有关惠州苏迹的立体模型 , 并用大量资料表现东坡在惠州期间的活动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
两馆中共收藏了一百多件与苏东坡有关的展品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经过惠州市文博人员的努力 , 苏轼于1095年在惠州所作的水墨画《墨竹长卷》流落海外近一个世纪后 , 终于在美国浮出水面 。
几经周折之后 , 用电脑按原作大小复制的《墨竹长卷》终于回到了画作的诞生地 , 并摆进展柜与观众见面 。
苏东坡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
他的画在北宋画坛引领时尚 , 被视为“文人画”的理论奠基人和杰出实践者 。
据苏轼在惠州时期的史料记载 , 他在惠州期间还画了不少水墨画 , 而为罗浮山邓守安道士所画的水墨画《墨竹长卷》便是其中一幅 。
令人遗憾的是 , 这些画作散失殆尽 , 在惠州竟没有留下一幅 。
据惠州市博物馆馆长袁学君介绍 , 不久前 , 惠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国外英文资料里找到了一幅《墨竹长卷》 , 很像苏东坡的作品 , 他们如获至宝 。
几经考证 , 终于得到证实:这幅《墨竹长卷》就是当年苏轼在惠州时期的作品 。
他们用电脑复制成长2米、高0.6米的与原画大小相同的尺寸 , 在国内首次完整地再现了《墨竹长卷》 。
苏东坡在惠州创作的部分流落外地的作品也被寻到10多幅 , 经复制后在馆内首次展出 。
除《墨竹长卷》外 , 原作流落于德国的书法词作《归去来兮辞》等也摆进了东坡纪念馆 。
“知我者 , 唯有朝云也”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言 , 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 , 谁都知道是和王朝云的爱情相关联的 。
王朝云字子霞 , 钱塘人(今浙江杭州) 。
因家境清寒 , 自幼沦为歌妓 , 却独具一种清新、高雅的气质 。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 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苏轼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 , 被朝云的气质所打动 , 娶她为妾 , 备加宠爱 。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 浓装淡抹总相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