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州的诗词 苏轼贬谪惠州后的诗( 六 )


绍圣二年秋 , 朝廷大赦罪臣 , 惟独不赦免元佑臣僚 , 东坡闻讯遂绝北归之望 。
加上对苏轼庇护有加的程正辅被朝廷召还 , 东坡面临被逐出当时居住的合江楼的窘境 , 他不得不未雨绸缪 , 准备后路 。
于是在绍圣三年(1096)春 , 苏轼在惠州水东白鹤峰购地数亩 , 意欲终老惠州 。
新居有20余间 , 其中包括“思无邪斋”和“德有邻堂” 。
苏轼还打了一口深达4丈的水井 , 供自己和邻人吃水之用 。
然而 , 就在入住仅仅两个月之后 , 他又被贬谪出中国本土之外 , 要到海南儋州去了 。
关于被贬海南 , 有这样一个说法 。
苏轼在惠州写《纵笔》诗 , 有“报道先生春睡美 , 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 , 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 。
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 。
然而 , 被贬海外依然无法打倒东坡的乐观精神 。
当他要结束海岛生活时 , 仍然用诗句作了这样的总结:“九死南荒吾不恨 , 兹游奇绝冠平生 。
...
有关苏轼乐观的事例及诗句举一些诗句为例吧:一、“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 ,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 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 , 当时正好出行遇雨 , 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 , 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 , 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 , 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 , 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二、“长江绕郭知鱼美 , 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单看字面 , 这黄州真是居住的胜地呀 , 鱼美、笋香 。
可这是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 , 初到贬地的感受 。
换作常人 , 初到贬所 , 一定是愁眉不展 , 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 , 但苏轼不然 , 无论到哪里 , 无论境遇如何 , 他都能看到希望 , 他都能乐观地面对 , 他都能随遇而安 。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 , 苏轼安然而居 , 开垦“东坡”自耕 , 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 , 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
三、“九死南荒吾不恨 , 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一贬再贬的苏轼 ,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 , 在“夜渡海”之际 , 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 , 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 , 新党还未死心 , 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 , 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 , 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
四、“问汝平生功业 ,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
这是苏轼去逝之年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 , 回首一生 , 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 , 在贬谪生活中 , 他感受更多的不是痛苦 , 而是充实 , 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 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 , 所以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 。
在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 , 是九死不悔的执着 , 更是大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