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州的诗词 苏轼贬谪惠州后的诗( 五 )


”这首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 , 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 , 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 ,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 , 这期间 , 朝云始终紧紧相随 , 陪伴在苏东坡身旁 , 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 成为他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 。
苏东坡性情豪爽 , 了无城府 , 常常诗词中畅论政见 , 数度因得罪当朝权贵而遭贬 。
在苏东坡的妻妾中 , 朝云最解东坡心意 。
有一次 , 苏东坡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个答道:“文章 。
”另一个答道:“见识 。
”苏东坡频频摇头 。
此时朝云笑答:“您满肚子都是不合时宜 。
”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 , 唯有朝云也 。
”朝云随苏轼到惠州时 , 才三十岁出头 , 而当时苏东坡已年近花甲 。
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 , 苏轼身边的侍...
苏东坡写的关于惠州西湖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 。
雨翻榆荚阵 , 风转柳花球 。
问汝平生功业 , 黄州惠州儋州 。
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到处聚观香案吏 , 此邦宜著玉堂仙 。
我视君年长 , 相看比惠州 。
原诗如下: 1.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代: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 卢橘杨梅次第新 。
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 。
2.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代: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 , 贪忙何处追游 。
三分春色一分愁 。
雨翻榆荚阵 , 风转柳花球 。
我与使君皆白首 , 休夸少年风流 。
佳人斜倚合江楼 , 水光都眼净 , 山色总眉愁 。
3. 《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到处聚观香案吏 , 此邦宜著玉堂仙 。
江云漠漠桂花湿 , 海雨翛翛荔子然 。
闻道黄柑常抵鹊 , 不容朱橘更论钱 。
恰従神武来弘景 , 便向罗浮觅稚川 。
4. 《贵卿》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天高并地迥 , 与子独牢愁 。
初作燕齐客 , 今为淮海游 。
半生谁俯仰 , 一死共沉浮 。
我视君年长 , 相看比惠州 。
5.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 身如不系之舟 。
问汝平生功业 , 黄州惠州儋州 。
...
苏轼在惠州趣事

【苏轼惠州的诗词 苏轼贬谪惠州后的诗】

苏轼在惠州的生活 北宋时期的惠州 , 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中原落后许多 , 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
但苏轼安之若素 , 凭着他一如既往的乐观和开朗 , 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
在苏轼的心目中 , 清风明月 , 尽是宝藏 。
也许人们会把这看作文人笔下的浪漫笔触而已 , 其实他的真实生活就是如此 , 这源于东坡骨子里的开朗乐观 。
“君子坦荡荡 , 小人常戚戚 。
”也许正因为胸怀的博大 , 苏轼才能真正在各种压力和迫害下永远保持乐天派的本色 。
在惠州的时候 , 苏轼写了和陶渊明诗 , 对陶渊明的每一首诗都作了呼应 。
黄庭坚当时在贵州 , 听到这些事之后 , 也写了一首诗作回应:“子瞻谪岭南 , 时宰欲杀之 。
饱吃惠州饭 , 细和渊明诗 。
彭泽千载人 , 子瞻百世士 , 出处岁不同 , 风味乃相似 。
”意思是说 , 苏东坡被贬到岭南 , 但朝中的人仍可能会杀他 , 而东坡却过着清淡的生活 , 吃惠州的饭 , 和了陶渊明的诗;表面看来苏东坡、陶渊明虽然在时间上有极大的差异 , 但其令人可敬的风格却是相似的 。
作为苏轼的好友和门生 , 黄庭坚对苏轼惠州期间创作的和陶诗作了最精当的注脚 。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
一日 , 在松风亭附近散步 , 感觉脚力不堪疲乏 , 想到树林里休息 。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 , 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 。
后来转念又一想 , 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 , 就好比上钩的鱼儿 , 忽然得到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