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欣赏 诗词创作( 二 )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
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 。
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 。
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 。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 。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
古诗词创作感想 旧体诗词写作浅议旧体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作,琅琅上口,易读易记 。
一两句精辟的诗词句子,可以蕴藏着很深的哲理 。
我自幼受到它的薰陶,一直很喜爱它,虽没成大器,但阅读欣赏和写作旧体诗词,一直是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受命编选一部诗词选,读了很多来稿,对旧体诗词生发出一些感慨,遂写成这些文字与之商讨 。
从来稿中得知,喜欢写旧体诗词的人还不少,说明旧体诗词还有它的生命力,在当代可以与新体诗“并肩前进” 。
来稿中有不少格律,严谨、意境深邃的佳作,这些作品的作者多为老年人 。
但不容乐观的是,中青年作者虽也不乏佼佼者,但多数不是不合格律便是没有意境,只是文字堆砌 。
有的作者可能自知律诗难写,故不敢冠上“律绝”字样,以为这样便可不讲究平仄,每句五字或七字便可,有的还冠以“古绝”“古风”字样,以为就可不讲究平仄了 。
须知,“古风古绝”虽来讲平仄,但有个起码要求:顺口 。
而来稿中出现了不少四连平四连仄的句子,读起来十分拗口,有的在单句(三、五、七句)还用了平声字 。
我读过很多竹枝词、山歌,那些原创的民间作者们,他们也许不懂平仄格律的理论,但他们“唱出”的作品却合乎格律,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十分顺口,极少出现四连平、四连仄的 。
而我们一些年青初学作者,就没有注意到这些基本常识,写出一些读得拗口之作 。
有个署名作者身份是社科院副教授的“七律”,全诗56个字,竟有14个字不合格律(除开可平可仄的不算) 。
我真感到“隔行如隔山”:这位作者可能在社科研究上是权威,但写成这样的“七律”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
另有两首“满江红”作者“自报家门”是助理研究员,据称一首原载北方一家副省级报刊,一首曾在本省一家报纸上发表 。
同样,每首字,其中一首有30个字不合律,另一首19个字不合律,两首有七字不合韵 。
你不采用他,他可能有意见,“副省级的报刊都用了!”这就值得做编辑的引起注意了 。
现在在报刊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诗词,我想原因可能就是许多初学诗词写作的人,以为只要对照唐诗宋词中的某词牌作品,某句某句多少字填够便可 。
殊不知,每种词牌除了规定每句多少字数之外,那个位置的字是平是仄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
出现不合律的词作登载在报刊上,除了作者不懂词的格律要求之外,可能有的编辑也不懂 。
不懂不奇怪,编辑不可能是全才,不可能是万能,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不知道就要问知道的人,找不到现成的就找“哑老师” 。
在这里我推荐个很好的“哑老师”———小舟著的诗词三部曲中的《诗词作法浅说》,它以简明扼要的通俗文字,概括了格律诗体式和作法的原理和知识,以其短小、全面、浅白、实用、生动、有趣的特色,指导读者消除疑难登堂入室,提高古典诗词的知识水平和创作能力,该书对七、五言律绝诗中每个字是平是仄、哪个字可平可仄都排列得清清楚楚,还将40种常用词牌的每句每字的平仄也标注清楚,编辑们碰到编发这类稿件时“对号入座”便可 。
三部曲其中的《古典诗词名篇浅读》精选了古典诗词中的300首,可引导读者读懂名篇原句时受到启发,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 。